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786例分析(1)
【摘 要】目的 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空气灌肠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我院2005年1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871例(其中行空气灌肠整复成功786例,手术治疗85例),分析78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和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的诊疗效果。786例结果均以肠套叠四大症状(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主要表现。结果X线监视下低压空气灌肠诊断,治疗并结合手法推挤按摩整复成功786例。成功率为90.2%;复位失败手术85例,其中穿孔1例(占9.8%)。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空气灌肠及手法按摩整复治疗明显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整复率,空气灌肠是肠套叠的诊断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远端肠腔造成不完全性小肠低位梗阻的征象【1】。它是婴儿时期的一种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75%发生于2岁前,超过40%的肠套叠见于3﹣9个月的小儿【2】。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等特异性症状、体征。随着小儿外科知识的普及,大多数病儿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需要开腹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少。但是在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基层医院仍然可能遇到很多就诊较迟的病人。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871例,其中空气灌肠复位成功786例,现将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510例 女276例,年龄3月—14岁,2岁以下患儿681例,占86.6%。
1.2就诊时间 发病24小时内就诊712例,占90.6%;超过24小时就诊74例,最长有36小时。
1.3主要症状 305例有阵发性哭闹,216例有阵发性腹痛,355例有呕吐,412例有血便,234例腹部可扪及包块,首诊行肛门指检701例(89.2%),指检阳性625例。
1.4 治疗情况 786例中,542例患儿在外科就诊前曾以“上呼吸道感染”、“肠炎”、“消化不良”等诊断在外院或本院内科治疗,时间6小时—1天不等,全部行空气灌肠诊治。套叠类型以回结肠型最多(57%),其次为回盲部型(28%),回回结型(7%)。
1.5检查方法及治疗 B超对肠套叠的诊断具有绝对的诊断价值,99%的患儿B超检查,腹部可探及“靶环征”或“同心圆”声影,斜切面呈“假肾征”,偏心性低回声等,可以确诊。腹部平片对肠套叠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肠套叠早期腹部平片变化不大。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与治疗的首选的一种非手术疗法,既简便、直观,又准确、安全。对难复性肠套叠我院使用脉冲加压、间断性行手法按摩,另给患儿以水合氯醛镇静后进行复位,成功率高达90.2%。
2.结果
空气灌肠整复成功786例,本组复套10例,复套率1.3%,其中3例复套2次以上,三例于72h内反复多次套叠,经空气灌肠整复成功后,均康复出院。
3.讨论
3.1肠套叠的原因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次讨论的均为原发性肠套叠。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了。好发于肥胖儿【4】,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失去节律性和肠管环肌的持续性痉挛所致,这是婴幼儿肠套叠的主要原因;由于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回盲部游离度过大、回盲末端与盲肠成垂直排列,回盲末端如发生强烈蠕动,则可使之易套入结肠。植物性神经、病毒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淋巴组织炎性增生,压迫肠管诱发肠套叠【3】。 3.2早期诊断,肠套叠好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根据临床典型症状即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或腹部包块诊断并不困难。但在起病早期,血便或腹部包块不具备,尤其在小儿有原发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致小儿烦躁哭闹不安时,腹部触诊不满意;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等容易造成首诊医生忽视而延误治疗。临床对某些症状不典型而又怀疑的患儿可做腹部B超,B超检查腹部探及软组织块影呈腊肠样、有“靶环征”或“同心圆”声影可以确诊。低压空气灌肠,一方面可以及时正确诊断,另一方面可以在诊出后及时进行整复治疗。因此对患儿阵发性哭闹、呕吐时应怀疑肠套叠可能。除应认真细致的询问病情及检查患儿外,B超、低压空气灌肠应选择其一,其中腹部B超是最为简便而又准确的方法,而且对患儿无损伤,家长容易接受,可以作为疑诊患儿的常规检查,为早期诊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
3.3空气灌肠整复治疗 我院自1998年开始采用空气灌肠方法诊断和治疗婴幼儿肠套叠:透视监控下以6~15Kpa压力空气灌肠诊治,是国内目前治疗肠套叠主要的非手术方法,既简便、直观,又准确、安全,整复率高达90.2%。
3.3.1灌肠压力的选择及适应症 诊断性一般选择6~8Kpa压力。如压力过高,肠套叠包块有时来不及看清套头,肠套已复位。治疗性灌肠一般选择8~15Kpa。空气灌肠适应症为:(1)肠套叠时间48h以内;(2)全身状况良好;(3)腹部平坦柔软;(4)无明显脱水及离子紊乱,无明显腹胀。禁忌症:(1)病程超过2天以上者,(2)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年龄3月以下;(3)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X线腹部平片可见有多数液平面者;(4)套叠头部已达脾曲,肿物硬而且张力大着;(5)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如肠套叠有以下情况:①超过48小时,尤其72小时以上;②全身情况差;③有腹水、高热、嗜睡无力、腹膨隆;④有便血尤呈鲜血便,应视情况作相应调整,压力一般不超过10Kpa。因为小儿肠管较细,易发生血运障碍,时间愈长愈严重,可导致肠坏死,盲目灌肠易导致医源性肠穿孔。
3.3.2提高空气灌肠整复率(1)脉冲下反复多次注气;(2)手法加压按摩,先局部轻柔按摩,反复多次,逐渐加压,同时用手指挤压套叠远端头部,向近端推移;(3)空气灌肠前,水合氯醛镇静;开塞露通便;(4)空气灌肠复位后,对短时间反复发作肠套叠者,有可能为回回结套,故回结套复位后小肠进气少,保持压力直至小肠全部进气为止,即回回套松解,如此可有效防止复套;(5)注意夹紧肛门防止漏气,以免达不到预定的压力。, 百拇医药(曾 岚 樊荣鑫 加依那西)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远端肠腔造成不完全性小肠低位梗阻的征象【1】。它是婴儿时期的一种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75%发生于2岁前,超过40%的肠套叠见于3﹣9个月的小儿【2】。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等特异性症状、体征。随着小儿外科知识的普及,大多数病儿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需要开腹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少。但是在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基层医院仍然可能遇到很多就诊较迟的病人。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871例,其中空气灌肠复位成功786例,现将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510例 女276例,年龄3月—14岁,2岁以下患儿681例,占86.6%。
1.2就诊时间 发病24小时内就诊712例,占90.6%;超过24小时就诊74例,最长有36小时。
1.3主要症状 305例有阵发性哭闹,216例有阵发性腹痛,355例有呕吐,412例有血便,234例腹部可扪及包块,首诊行肛门指检701例(89.2%),指检阳性625例。
1.4 治疗情况 786例中,542例患儿在外科就诊前曾以“上呼吸道感染”、“肠炎”、“消化不良”等诊断在外院或本院内科治疗,时间6小时—1天不等,全部行空气灌肠诊治。套叠类型以回结肠型最多(57%),其次为回盲部型(28%),回回结型(7%)。
1.5检查方法及治疗 B超对肠套叠的诊断具有绝对的诊断价值,99%的患儿B超检查,腹部可探及“靶环征”或“同心圆”声影,斜切面呈“假肾征”,偏心性低回声等,可以确诊。腹部平片对肠套叠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肠套叠早期腹部平片变化不大。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与治疗的首选的一种非手术疗法,既简便、直观,又准确、安全。对难复性肠套叠我院使用脉冲加压、间断性行手法按摩,另给患儿以水合氯醛镇静后进行复位,成功率高达90.2%。
2.结果
空气灌肠整复成功786例,本组复套10例,复套率1.3%,其中3例复套2次以上,三例于72h内反复多次套叠,经空气灌肠整复成功后,均康复出院。
3.讨论
3.1肠套叠的原因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次讨论的均为原发性肠套叠。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了。好发于肥胖儿【4】,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失去节律性和肠管环肌的持续性痉挛所致,这是婴幼儿肠套叠的主要原因;由于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回盲部游离度过大、回盲末端与盲肠成垂直排列,回盲末端如发生强烈蠕动,则可使之易套入结肠。植物性神经、病毒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淋巴组织炎性增生,压迫肠管诱发肠套叠【3】。 3.2早期诊断,肠套叠好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根据临床典型症状即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或腹部包块诊断并不困难。但在起病早期,血便或腹部包块不具备,尤其在小儿有原发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致小儿烦躁哭闹不安时,腹部触诊不满意;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等容易造成首诊医生忽视而延误治疗。临床对某些症状不典型而又怀疑的患儿可做腹部B超,B超检查腹部探及软组织块影呈腊肠样、有“靶环征”或“同心圆”声影可以确诊。低压空气灌肠,一方面可以及时正确诊断,另一方面可以在诊出后及时进行整复治疗。因此对患儿阵发性哭闹、呕吐时应怀疑肠套叠可能。除应认真细致的询问病情及检查患儿外,B超、低压空气灌肠应选择其一,其中腹部B超是最为简便而又准确的方法,而且对患儿无损伤,家长容易接受,可以作为疑诊患儿的常规检查,为早期诊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
3.3空气灌肠整复治疗 我院自1998年开始采用空气灌肠方法诊断和治疗婴幼儿肠套叠:透视监控下以6~15Kpa压力空气灌肠诊治,是国内目前治疗肠套叠主要的非手术方法,既简便、直观,又准确、安全,整复率高达90.2%。
3.3.1灌肠压力的选择及适应症 诊断性一般选择6~8Kpa压力。如压力过高,肠套叠包块有时来不及看清套头,肠套已复位。治疗性灌肠一般选择8~15Kpa。空气灌肠适应症为:(1)肠套叠时间48h以内;(2)全身状况良好;(3)腹部平坦柔软;(4)无明显脱水及离子紊乱,无明显腹胀。禁忌症:(1)病程超过2天以上者,(2)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年龄3月以下;(3)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X线腹部平片可见有多数液平面者;(4)套叠头部已达脾曲,肿物硬而且张力大着;(5)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如肠套叠有以下情况:①超过48小时,尤其72小时以上;②全身情况差;③有腹水、高热、嗜睡无力、腹膨隆;④有便血尤呈鲜血便,应视情况作相应调整,压力一般不超过10Kpa。因为小儿肠管较细,易发生血运障碍,时间愈长愈严重,可导致肠坏死,盲目灌肠易导致医源性肠穿孔。
3.3.2提高空气灌肠整复率(1)脉冲下反复多次注气;(2)手法加压按摩,先局部轻柔按摩,反复多次,逐渐加压,同时用手指挤压套叠远端头部,向近端推移;(3)空气灌肠前,水合氯醛镇静;开塞露通便;(4)空气灌肠复位后,对短时间反复发作肠套叠者,有可能为回回结套,故回结套复位后小肠进气少,保持压力直至小肠全部进气为止,即回回套松解,如此可有效防止复套;(5)注意夹紧肛门防止漏气,以免达不到预定的压力。, 百拇医药(曾 岚 樊荣鑫 加依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