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抽搐32例的护理体会
广西省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卫生院 541104
【摘 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抽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 年1月至2015 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发热抽搐患儿3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16)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n=16)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退热时间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为100.00 %,对照组患儿为81.25 %,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为42.48±15.47 min,对照组患儿为59.55±16.07 min,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为75.00 %,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护理效果,可快速改善患儿的高热状态,对于提高患儿的恢复效果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发热抽搐;护理
小儿发热抽搐是儿科常见的临床急症,其具有发病突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较多等特点,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患儿出现窒息,进而对患儿的脑部造成缺氧性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护理是保证临床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进行小儿发热抽搐临床护理,并与传统护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5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发热抽搐患儿32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16 例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16 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9 例,女性患儿7 例,年龄10 个月~10 岁,平均年龄6.64±0.62 岁,扁桃体炎5 例,上呼吸道感染9 例,支气管炎2 例,患儿体温39.0~40.7 ℃,平均体温39.6±0.3 ℃,对照组组患儿中男性患儿8 例,女性患儿8 例,年龄9 个月~11 岁,平均年龄6.78±0.67 岁,扁桃体炎4 例,上呼吸道感染9 例,支气管炎3 例,患儿体温39.0~40.5 ℃,平均体温39.5±0.4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即① 入院护理 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及时记录患儿神志情况、体温、呼吸频率、脉搏、皮肤、口腔的变化情况;② 环境护理 将病房内的温湿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温度维持在22 ℃左右,湿度维持在60 %[1],保持室内的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减少对患儿的搬动次数,在患儿的床边安装防护栏,防止患儿坠床;③ 抽搐护理 立即给予患儿吸氧、止痉处理,发热抽搐会造成患儿消耗大量的氧气,抽搐时间越长,患儿脑部缺氧越严重,因此患儿一旦出现发热抽搐应立即给予吸氧,维持氧气流量1~2 mL/min,若患儿出现窒息症状,应及时给予人工呼吸,并给予鲁米那钠8~10 mg/kg/次,缓慢静脉推注,以达到止痉的效果;④ 降温护理 患儿持续的高热状态会加重抽搐,并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呼吸障碍、脑水肿等并发症,应及时给予临床处理,可通过物理降温,即使用温水擦浴或50 %的乙醇擦浴,促使大静脉走行处部位、股腹沟处、腋下、肘窝等部位的皮肤发红[2],有利于散热,擦浴过程中应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一旦患儿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应停止擦浴,并给予合理临床处置,严禁对患儿的足心、前胸和腹部进行擦浴,上述部位对冷刺激较为敏感,可能对造成患儿出现反射性心脏冠状动脉收缩而出现不良后果;⑤ 保持呼吸通畅 保持患儿呈侧卧位,将患儿的衣服领口解开,清除鼻内和咽喉部位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维持呼吸道的通畅,以避免出现窒息,使用纱布包压舌板置于患儿的上下齿之间,以防止抽搐过程中出现唇舌咬伤;⑥ 心理护理 患儿出现发热抽搐时,患儿家长通常因担心患儿的生命安全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长讲解小儿发热抽搐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消除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并取得家长的配合,提高护理质量。
1.2.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退热时间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护理效果评价,显效:护理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未出现过抽搐,其他身体的各项指标值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护理后患儿的体温较护理前明显下降,且抽搐次数较护理前明显减少,其他身体的各项指标有所好转;无效:护理前后患儿的体温、抽搐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其他身体指标也没有恢复。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退热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护理效果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护理效果和退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为42.48±15.47 min,对照组患儿为59.55±16.07 min,t检验结果为t=-3.061,P=0.005,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为100.00 %,对照组患儿为81.2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N(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有效率(%)
观察组161150100.00
对照组1649381.25
Z=-2.654,P=0.008,P<0.05。
2.2 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为75.00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比较(n,%)
组别N(例)满意(例)一般(例)不满意(例)满意率(%)
观察组161420100.00
对照组1648475.00
Z=-3.561,P=0.000,P<0.05。
3.讨论
发热抽搐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其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其发病机制为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发热造成患儿脑部缺氧,细胞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进而造成钠泵失调,引起低钠血症,同时脑部的低氧刺激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3],集合管和远曲小管水分重吸收增加,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而造成患儿出现抽搐。科学、有效的护理对于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患儿进行入院指导、环境护理,为患儿住院过程营造了“温馨、舒适”的氛围,提高了患儿治疗的配合性,同时给予患儿降温护理、抽搐护理,快速的降低了患儿的体温,避免了因高温、抽搐所致的窒息现象,再者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取得了患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退热时间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说明了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护理效果,可快速改善患儿的高热状态,对于提高患儿的恢复效果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冼鸿欢.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48-49.
[2] 王琼.小儿发热抽搐80 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7):277.
[3] 边慧娟,郭雅琼,俆旭.138 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14(28):216 - 217., 百拇医药(秦 莲)
【摘 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抽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 年1月至2015 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发热抽搐患儿3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16)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n=16)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退热时间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为100.00 %,对照组患儿为81.25 %,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为42.48±15.47 min,对照组患儿为59.55±16.07 min,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为75.00 %,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护理效果,可快速改善患儿的高热状态,对于提高患儿的恢复效果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发热抽搐;护理
小儿发热抽搐是儿科常见的临床急症,其具有发病突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较多等特点,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患儿出现窒息,进而对患儿的脑部造成缺氧性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护理是保证临床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进行小儿发热抽搐临床护理,并与传统护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5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发热抽搐患儿32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16 例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16 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9 例,女性患儿7 例,年龄10 个月~10 岁,平均年龄6.64±0.62 岁,扁桃体炎5 例,上呼吸道感染9 例,支气管炎2 例,患儿体温39.0~40.7 ℃,平均体温39.6±0.3 ℃,对照组组患儿中男性患儿8 例,女性患儿8 例,年龄9 个月~11 岁,平均年龄6.78±0.67 岁,扁桃体炎4 例,上呼吸道感染9 例,支气管炎3 例,患儿体温39.0~40.5 ℃,平均体温39.5±0.4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即① 入院护理 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及时记录患儿神志情况、体温、呼吸频率、脉搏、皮肤、口腔的变化情况;② 环境护理 将病房内的温湿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温度维持在22 ℃左右,湿度维持在60 %[1],保持室内的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减少对患儿的搬动次数,在患儿的床边安装防护栏,防止患儿坠床;③ 抽搐护理 立即给予患儿吸氧、止痉处理,发热抽搐会造成患儿消耗大量的氧气,抽搐时间越长,患儿脑部缺氧越严重,因此患儿一旦出现发热抽搐应立即给予吸氧,维持氧气流量1~2 mL/min,若患儿出现窒息症状,应及时给予人工呼吸,并给予鲁米那钠8~10 mg/kg/次,缓慢静脉推注,以达到止痉的效果;④ 降温护理 患儿持续的高热状态会加重抽搐,并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呼吸障碍、脑水肿等并发症,应及时给予临床处理,可通过物理降温,即使用温水擦浴或50 %的乙醇擦浴,促使大静脉走行处部位、股腹沟处、腋下、肘窝等部位的皮肤发红[2],有利于散热,擦浴过程中应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一旦患儿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应停止擦浴,并给予合理临床处置,严禁对患儿的足心、前胸和腹部进行擦浴,上述部位对冷刺激较为敏感,可能对造成患儿出现反射性心脏冠状动脉收缩而出现不良后果;⑤ 保持呼吸通畅 保持患儿呈侧卧位,将患儿的衣服领口解开,清除鼻内和咽喉部位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维持呼吸道的通畅,以避免出现窒息,使用纱布包压舌板置于患儿的上下齿之间,以防止抽搐过程中出现唇舌咬伤;⑥ 心理护理 患儿出现发热抽搐时,患儿家长通常因担心患儿的生命安全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长讲解小儿发热抽搐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消除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并取得家长的配合,提高护理质量。
1.2.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退热时间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护理效果评价,显效:护理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未出现过抽搐,其他身体的各项指标值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护理后患儿的体温较护理前明显下降,且抽搐次数较护理前明显减少,其他身体的各项指标有所好转;无效:护理前后患儿的体温、抽搐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其他身体指标也没有恢复。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退热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护理效果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护理效果和退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为42.48±15.47 min,对照组患儿为59.55±16.07 min,t检验结果为t=-3.061,P=0.005,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为100.00 %,对照组患儿为81.2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N(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有效率(%)
观察组161150100.00
对照组1649381.25
Z=-2.654,P=0.008,P<0.05。
2.2 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为75.00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比较(n,%)
组别N(例)满意(例)一般(例)不满意(例)满意率(%)
观察组161420100.00
对照组1648475.00
Z=-3.561,P=0.000,P<0.05。
3.讨论
发热抽搐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其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其发病机制为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发热造成患儿脑部缺氧,细胞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进而造成钠泵失调,引起低钠血症,同时脑部的低氧刺激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3],集合管和远曲小管水分重吸收增加,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而造成患儿出现抽搐。科学、有效的护理对于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患儿进行入院指导、环境护理,为患儿住院过程营造了“温馨、舒适”的氛围,提高了患儿治疗的配合性,同时给予患儿降温护理、抽搐护理,快速的降低了患儿的体温,避免了因高温、抽搐所致的窒息现象,再者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取得了患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退热时间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说明了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发热抽搐的护理效果,可快速改善患儿的高热状态,对于提高患儿的恢复效果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冼鸿欢.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48-49.
[2] 王琼.小儿发热抽搐80 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7):277.
[3] 边慧娟,郭雅琼,俆旭.138 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14(28):216 - 217., 百拇医药(秦 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