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药物治疗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黑龙江省体育局运动创伤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 要】目的:观察肠胃药物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0例,给予肠胃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不给肠胃药物治疗,观察 2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 %,对照组总有效率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肠胃药物对治疗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肠胃药物消化不良 临床观察
前言:消化不良是常见的内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进而导致人们的饮食有很大的不规律,肠胃功能也在下降,这样人们很容易患上消化不良疾病。这种疾病会大大的降低人们的食欲,严重的损伤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们无法正常的工作,生活,这样肠胃药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肠胃药物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消化不良疾病,这样就可以使人们更快的恢复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项试验采用阳性药对照、双盲双模拟、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共设计病例数100例,试验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41. 9士13.3)岁;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42. 8士14. 8)岁。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检情况、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静息心率、呼吸、体温、病程)及既往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说明2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其中:全分析集(FAS)100例(试验组60例,对照组40例)占入组病例的95. 990%r。符合方案集(PPS)占入组病例的94. 949 %r。病例依从性良好。
1.2方法
选取60名试验组,给予肠胃药物进行治疗,40名消化不良患者不进行药物治疗,两周后,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进而说明肠胃药物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l〕、《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订。证候积分和=主症+次症+舌脉。主症:包括胃院痞满、暖腐酸臭2项,按程度不同各分为4级,分别计0,2,4,6分。次症:包括厌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叶、矢气臭秽4项,按程度不同各分为4级,分别计0,1,2,3分。舌脉:包括舌苔白厚腻或腐腻、脉弦滑2项,按有无分为2级,分别计0,2分。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95 %r;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7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3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30%。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率=(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和x 100 %。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全分析集FAS和符合方案集PPS同时进行分析。中医证候评价采用成组设计计量资料所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校正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首先考察资料是否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若满足以上条件,采用成组设训一训一量资料的t检验;若只满足正态性,不满足方差齐性,采用成组设训一训一量资料的校正t检验;否则,采用成组设训一训一量资料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等级资料的CMH检验并训一算2组总有效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对总有效的比较,采用分类指标的统计方法,按列联表资料所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采用一般X检验;若有理论频数<5的频数,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直接计算精确概率。并在此检验基础上计算2组总有效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以0和区间下限比较,判断统训一优效是否成立。
2结果
2.1FAS结果
试验组60例,临床痊愈40例(67. 692 %),显效20例(30. 769 %),有效11例(16. 923 %),无效3例(4. 615 %),总有效率95. 385 %;对照组40例,临床痊愈7例(21. 212%),显效10例(30.303%),有效9例(27. 273 %),无效7例(21.212%),总有效率78. 788%。中医证候疗效CMH检验P值0. 0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训一学意义。校正中心效应后CMHf检验的P值 0. 0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CMH检验P值0. 01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单侧检验成立。总有效率的(试验组一对照组)95% CI为1.55~31.45。
2.2 PPS结果
试验组60例,临床痊愈30例(48.438%),显效17例(29. 688 %),有效10例(17. 188 %),无效3例(4. 688 %),总有效率95. 312%;对照组40例,临床痊愈9例(20. 000%),显效11例26.667%),有效12例(30. 000%),无效8例(23. 333%),总有效率76. 667 %。中医证候疗效CMH检验P值0. 000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训一学意义。校正中心效应后CMHf检验的P值0.0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CMH检验P值0. 00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单侧检验成立。总有效率的(试验组一对照组)95% CI为2. 65一34. 64
3结论
消化不良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暖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可能与胃排空延缓、消化间期和消化期动力异常、食物分布异常、十二指肠胃反流、胃电异常、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胃感觉功能异常、心理障碍、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胃酸分泌异常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内脏感觉异常是FD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口前认为FD是一种多因素的心身疾病。98%的FD患者要求治疗,但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主要应用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促进胃动力、根除Hp药及胃勤膜保护药,其中促胃肠动力药应用最广,有一定效果。
消化不良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症候群,其发病率、复发率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工作学习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同时也给国家卫生保健事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故需深入研究。目前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胃动力障碍、胃感觉异常、胃电生理紊乱、社会精神心理因素等关系密切。一些肠胃药物的治疗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病例分析中可以发现,肠胃药物的使用相对于不使用一些药物,其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4结语
消化不良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其临床症状是腹痛,恶心等。目前,这种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消化不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工作学习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消化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从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肠胃药物对消化不良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 (4):194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11-212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1, http://www.100md.com(姜 涛)
【摘 要】目的:观察肠胃药物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0例,给予肠胃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不给肠胃药物治疗,观察 2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 %,对照组总有效率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肠胃药物对治疗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肠胃药物消化不良 临床观察
前言:消化不良是常见的内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进而导致人们的饮食有很大的不规律,肠胃功能也在下降,这样人们很容易患上消化不良疾病。这种疾病会大大的降低人们的食欲,严重的损伤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们无法正常的工作,生活,这样肠胃药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肠胃药物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消化不良疾病,这样就可以使人们更快的恢复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项试验采用阳性药对照、双盲双模拟、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共设计病例数100例,试验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41. 9士13.3)岁;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42. 8士14. 8)岁。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检情况、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静息心率、呼吸、体温、病程)及既往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说明2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其中:全分析集(FAS)100例(试验组60例,对照组40例)占入组病例的95. 990%r。符合方案集(PPS)占入组病例的94. 949 %r。病例依从性良好。
1.2方法
选取60名试验组,给予肠胃药物进行治疗,40名消化不良患者不进行药物治疗,两周后,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进而说明肠胃药物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l〕、《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订。证候积分和=主症+次症+舌脉。主症:包括胃院痞满、暖腐酸臭2项,按程度不同各分为4级,分别计0,2,4,6分。次症:包括厌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叶、矢气臭秽4项,按程度不同各分为4级,分别计0,1,2,3分。舌脉:包括舌苔白厚腻或腐腻、脉弦滑2项,按有无分为2级,分别计0,2分。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95 %r;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7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3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30%。中医证候积分和减少率=(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和x 100 %。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全分析集FAS和符合方案集PPS同时进行分析。中医证候评价采用成组设计计量资料所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校正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首先考察资料是否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若满足以上条件,采用成组设训一训一量资料的t检验;若只满足正态性,不满足方差齐性,采用成组设训一训一量资料的校正t检验;否则,采用成组设训一训一量资料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等级资料的CMH检验并训一算2组总有效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对总有效的比较,采用分类指标的统计方法,按列联表资料所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采用一般X检验;若有理论频数<5的频数,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直接计算精确概率。并在此检验基础上计算2组总有效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以0和区间下限比较,判断统训一优效是否成立。
2结果
2.1FAS结果
试验组60例,临床痊愈40例(67. 692 %),显效20例(30. 769 %),有效11例(16. 923 %),无效3例(4. 615 %),总有效率95. 385 %;对照组40例,临床痊愈7例(21. 212%),显效10例(30.303%),有效9例(27. 273 %),无效7例(21.212%),总有效率78. 788%。中医证候疗效CMH检验P值0. 0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训一学意义。校正中心效应后CMHf检验的P值 0. 0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CMH检验P值0. 01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单侧检验成立。总有效率的(试验组一对照组)95% CI为1.55~31.45。
2.2 PPS结果
试验组60例,临床痊愈30例(48.438%),显效17例(29. 688 %),有效10例(17. 188 %),无效3例(4. 688 %),总有效率95. 312%;对照组40例,临床痊愈9例(20. 000%),显效11例26.667%),有效12例(30. 000%),无效8例(23. 333%),总有效率76. 667 %。中医证候疗效CMH检验P值0. 000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训一学意义。校正中心效应后CMHf检验的P值0.0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CMH检验P值0. 00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单侧检验成立。总有效率的(试验组一对照组)95% CI为2. 65一34. 64
3结论
消化不良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暖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可能与胃排空延缓、消化间期和消化期动力异常、食物分布异常、十二指肠胃反流、胃电异常、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胃感觉功能异常、心理障碍、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胃酸分泌异常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内脏感觉异常是FD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口前认为FD是一种多因素的心身疾病。98%的FD患者要求治疗,但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主要应用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促进胃动力、根除Hp药及胃勤膜保护药,其中促胃肠动力药应用最广,有一定效果。
消化不良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症候群,其发病率、复发率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工作学习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同时也给国家卫生保健事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故需深入研究。目前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胃动力障碍、胃感觉异常、胃电生理紊乱、社会精神心理因素等关系密切。一些肠胃药物的治疗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病例分析中可以发现,肠胃药物的使用相对于不使用一些药物,其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4结语
消化不良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其临床症状是腹痛,恶心等。目前,这种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消化不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工作学习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消化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从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肠胃药物对消化不良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 (4):194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11-212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1, http://www.100md.com(姜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