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 2013年第1期
编号:1482285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与SLAC手术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2日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3年第1期
棘突,1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2椎板成形术的适应证,3椎板成形术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1疗效,2并发症,3预后,4SSLLAACC手术,结语
     田伟 王含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北京100035)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疗效可靠,并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用方法。本文分别对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并介绍积水潭医院设计的改良术式——SLAC手术及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将成为椎板成形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人工骨的应用将在椎板成形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1 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

    在椎板成形术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椎板切除术作为多节段病变的首选手术方法,能够良好的完成脊髓减压的任务。但其并发症却屡有出现。磨钻的应用使得椎板切除术快速进步,但仍没有解决术后颈椎易损伤、椎体后骨赘形成、曲度错乱等并发症[1]。椎板切除后还会导致颈椎不稳定,很多医生为预防不稳定继发更严重的症状,进行长节段后方固定融合,导致颈椎活动严重受限,邻节病高发,并有融合失败风险。另一严重并发症是硬膜外瘢痕形成,后方肌肉组织瘢痕会导致术后持续头痛、颈痛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症状恶化[2]。

    1973年,Oyama介绍了一种新型后方减压术式,他在切除棘突后将相应的椎板削薄,用高速磨钻或椎板咬骨钳在每一个椎板上切出一个横置的Z字。薄层椎板被切割成两段,向后外方移动扩大椎管容积,用缝线或金属丝固定在扩大的位置上[3]。这种Z字成形术虽然还遗留了椎板切除术的一些问题,但它开创了保留后方结构的先河。

    1977年,Hirabayashi设计了一种更为大胆的成形手术,后于Spine杂志上介绍了这种方法[1,4]。手术将C2-C7的棘突和椎板暴露清楚后,用磨钻在椎板和小关节之间做出深及黄韧带的骨槽,一侧切断椎板,另一侧需小心保留很薄的椎板内侧皮质。术者用剥离子或刮勺翘起椎板开口、助手用Kocher钳夹棘突向外旋转,共同完成扩大椎板的动作。Hirabayashi强调不要因夹持不紧让打开的椎板复位,伤及已向后移动的脊髓。固定方法最早使用缝线在关门一侧的小关节囊和棘突之间作悬吊,之后逐渐发展出钛板、自体及异体骨和陶瓷垫片等一些内置物,固定效果良好[5]。Hirabayashi术式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并沿用至今,英文简称“open-door”。在我国称之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常简称为单开门手术,又译为平林(Hirabayashi)法。

    平林法问世之后,椎板成形术加速发展。Hukuda法弥补了平林法椎管不对称扩大的缺点[6]。Hukuda在椎板两侧均作出不切断椎板的侧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5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