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研究现状
退行性,1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SD)定义,2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病率,3节段病变的发病机制,4邻近节段病变的影响因素,5邻近节段病变的预防,1动态固定技术,2椎间盘置换,6邻近节段病变的治疗
宋友东 李书纲(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北京100730)
融合术是治疗多种腰椎病变的标准手术方法[1-3]。自1911年应用于临床,融合术在矫正畸形、缓解疼痛、阻止疾病进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4]。随着手术量的增加以及手术经验的积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SD)定义
英文缩写ASD包括两种定义: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和邻近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就这两者的区别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为了更好地研究邻近节段相关问题,Hilibrand等[5]把邻近节段退变定义为与融合术前相比,影像学上提示退行性改变但不伴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椎间盘信号改变等。而邻近节段病变则是指融合术后新出现的伴有临床症状的影像学改变。Lee等[6]认为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应具有3个特征:①手术后症状缓解至少6个月;②新出现的伴有临床症状的影像学退变。③需要再次手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邻近节段病变的病因学研究异常困难,临床报道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一致,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治疗。我们认为Hilibrand提出的邻近节段病变的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ASD的特点,且紧密结合了临床患者的诊治,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2 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病率
Lawrence等[7]回顾性分析了4篇循证医学证据2级、1篇循证医学3级但具有良好实验设计以及严格控制多因素影响的文献,结果显示邻近节段病变发生率为每年0.6%~3.9%。Sears等[8]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12例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资料,结果显示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时13%的患者因邻近节段病变需要再次手术。术后第一个10年平均每年有2.5%(95%置信区间为1.9~3.1)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Lee等[6]等研究了1069例行腰椎或腰骶椎融合术后的患者,随访至少1年,其中28例(2.62%)因邻近节段病变需再次手术治疗。
有关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病率的报道有很多,但是由于很多局限性导致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其局限性主要包括[3]:①融合方法有差别;②融合节段及部位不一致;③手术时无法预测邻近节段椎间盘未来的发展;④术前诊断不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7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