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的研究进展
1病理生理,2诊断,3治疗,4展望
林友禧 沈建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北京 100730)
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的研究进展
林友禧 沈建雄*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北京 100730)
慢性腰痛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据统计,约40% 的 成 年 人 一 生 中 某 个 时 段 会 发 生 腰 痛[1]。 1970年 ,Crock[2]提 出 椎 间 盘 内 破 裂(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的概念,描述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不伴神经根性症状的腰痛,并指出IDD 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占所有慢性腰痛的30%~40%。
本文基于国内外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现状,综合评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因素和诊断方法,归纳各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缺点,总结当前国内外诊断和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新方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病理生理
1.1 形态学改变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内纤维环、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使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变薄;同时透明质酸、角化硫酸盐减少,低分子量糖蛋白增加,原纤维变性、胶原纤维沉积增加。这些改变导致髓核失去弹性、椎间盘结构松弛、软骨板囊性变,因而纤维环出现裂隙,最终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纤维环破裂。其中,由髓核延伸至纤维环外部的破裂成为放射状破裂,与椎间盘源性腰痛关系密切。
1.2 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在椎间盘的细胞外基质中,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前者的亲水能力使椎间盘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压能力,而后者使椎间盘拥有相当的抗张力能力。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蛋白多糖的数量和质量下降,胶原纤维的种类和含量也有所变化。椎间盘退变早期,机体对椎间盘产生修复作用,使Ⅰ~Ⅲ胶原纤维的含量均增多;随着退变的进展,髓核内胶原纤维成分改变,出现Ⅹ型胶原,软骨终板Ⅱ型胶原表达明显下降,表明分泌胶原纤维
1.3 免疫反应与炎症刺激
椎间盘是体内最大的无血供组织,髓核组织由纤维环包裹并与周围血循环相隔绝,是一种隐蔽的自身抗原。研究发现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多种细胞因子呈高浓度表达。当纤维环发生破裂时,髓核暴露后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炎物质,其中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可 刺 激 前 列 腺 素 E2(prostaglandin E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5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