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骨折伴下胫腓损伤时下胫腓螺钉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骨板,腓骨,1材料与方法,1标本制作,2标本分组,3生物力学实验,4统计学方法,2结果,1踝关节的应力强度,2踝关节的刚度,3踝关节的扭转力学性能,4胫距关节的接触力学特性,3讨论
蒋毅刘磊**范勇张传寅周建伟王以进(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骨科,上海200431;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上海200040;3.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上海201800)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上比较常见,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AO皮质骨螺钉横向固定。在外踝解剖复位的基础上,下胫腓螺钉固定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受到许多医师的认可。但是国内未见皮质骨螺钉是否经接骨板或不经接骨板呈一定角度行生物力学研究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价和研究下胫腓螺钉的置钉角度以及是否经过接骨板固定,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制作
选用24具新鲜成人下肢尸体标本,平均年龄38岁,身高170 cm,体重67 kg。标本为包括上胫腓关节的完整踝关节。经肉眼观察及X线摄片排除踝关节骨折、先天性畸形、骨质破坏、结核、肿瘤及退行性骨关节炎。在胫腓骨近端用骨水泥固定工作上端夹具,剔除肌肉及软组织,保留下胫腓联合韧带、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制作足踝运动夹具,固定足底,能够达到足的三维运动允许伸、屈、旋转和外翻运动。根据踝关节损伤机制Lauge-Hansen分型,完全切断三角韧带,下胫腓韧带,腓骨于踝关节上方7 cm斜形骨折,模拟踝关节损伤模型,每具标本编号,统一制作方式。
分别在外踝、胫腓骨远端前方、外踝及胫腓骨远端后方粘贴高精度电阻应变片(R=120 Ω±0.5%,K=2.16,1.5 mm×1.5 mm),并在外踝、内踝、胫腓骨前后设定位标记点:分别为A、B、C、D 4个点。依次编号,测量胫腓骨的主要尺寸,用双层塑料袋封装,送检,行骨密度测量(NORLAND XR-36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本次标本骨密度DEXA平均值为0.786,标本质量较好。取回的标本保存在-30℃冰箱内,实验前逐级解冻,并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
1.2 标本分组
尸骨标本24具,随机分组完成生物力学实验。对照组:即正常骨标本组及损伤标本组,损伤后进行固定;固定组分为:腓骨外侧接骨板经下胫腓固定(A组);腓骨后侧接骨板另行外侧下胫腓固定(B组);腓骨外侧扩孔接骨板经下胫腓固定(C组);后外侧接骨板下胫腓螺钉经接骨板固定(D组)。
1.3 生物力学实验
所有实验力学模型均要求在结构、载荷、力学性质、固定方式诸方面保持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0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