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 2018年第1期
编号:1479247
改良后正中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5日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
筋膜,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手术方式,3术后处理,4观察指标,5统计学分析,2结果,3讨论
     王翔 郑明辉 任涛 冯仕烽 杨斌 凌杜华 瞿东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州510515)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经3个月以上规范的保守治疗后,腰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1,2]。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但该术式需广泛剥离椎旁筋膜、肌肉,出血较多,对脊柱后柱的稳定结构破坏较大,并会引起椎旁肌缺血、肌萎缩和瘢痕化等[3],往往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慢性腰背痛、无力、失稳等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4]。

    近年来,显微镜技术、微创通道及经皮内镜技术等多种微创和改良技术逐渐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如改良微创入路腰椎融合术(MMIA)[5]、小切口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6]、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7]。但开展微创手术需要价格高昂的仪器设备,学习曲线较长、操作复杂,且存在减压不彻底、容易复发等风险,客观上限制了微创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发展[8]。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附丽点的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0例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95例患者进行比较。目的在于:①探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②分析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的临床疗效;③总结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的优势及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4 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行后路腰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纳入标准:①主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退行性滑脱症(Ⅰ°~Ⅱ°),经至少3个月的规范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者;②局限于L3/4、L4/5、L5/S1单节段椎间融合。排除标准:①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②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③伴有腰椎退行性侧凸或后凸畸形(Cobb角>10°);④脊柱畸形、肿瘤、结核、骨折或感染等;⑤术后复发性腰椎退行性疾病;⑥既往有腰骶部手术史。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组(改良组)和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传统组),且两种手术入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医疗组完成。

    1.2 手术方式

    改良后正中入路: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以病变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切口长度约4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胸腰筋膜层;保留双侧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9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