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进展
小梁,胫骨,1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应用情况,2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一般特性,1非骨水泥型假体表面处理,2假体磨损,3假体表面抑菌化处理,4假体翻修情况,3临床随访结果,4展望
孙孟帅 曹晓瑞 闫昭 朱锦宇 朱庆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关节外科,西安710032)
随着材料学、假体制作工艺的进步与革新、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患者年轻化,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再次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大量文献[1-3]回顾表明其临床效果确切。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骨溶解等并发症是影响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常见原因。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凭借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松动率低、易于翻修、避免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骨水泥假体主体地位,成为髋关节置换的首选[4]。行TKA的患者平均年龄在逐渐下降,到2030年需要行TKA的患者中<65岁所占比例将超过60%[5]。Carr等[6]统计发现,行TKA患者年龄越小其术后翻修率越高,<55岁年龄组术后翻修率比>75岁年龄组增加5倍。因此,迫切需要生存率更高、性能更好且易于翻修的膝关节假体,以满足对术后关节功能要求较高、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7]。
1 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应用情况
根据人工膝关节假体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固定型、非骨水泥固定型(生物型)及混合固定型膝关节假体。目前,骨水泥固定型膝关节假体被称为TKA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临床;骨水泥单体聚合膨胀渗透至骨小梁中,加固松质骨,扩大应力传导范围,提高对医师技术偏差和骨质的容忍度。然而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面临诸多缺点,如骨水泥单体毒性、组织热损伤、骨水泥摩擦颗粒介导无菌松动、骨水泥衰老退变等[8],使骨水泥型假体的长期生存率受限。早期研发的非骨水泥型假体存在螺钉钉道溶解、胫骨平台松动、髌骨假体失败、聚乙烯衬垫磨损等问题[2];目前,非骨水泥关节假体在关节置换领域应用逐渐增多,在髋关节置换中已获得满意的长期临床应用效果,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作为补充多用于存在严重骨质疏松、股骨髓腔为Dorr C型的患者,以获得可靠的初始稳定[9];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置换中的成功应用为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支持,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逐渐应用于年龄较轻、骨质较好的患者。混合型则是根据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假体特性,优化关节假体组配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目前研究[9,10]显示,混合型相对于完全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型,效果相似或略有优势。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胫骨假体匹配的混合型膝关节置换在解决胫骨平台螺钉钉道骨溶解、股骨假体周围骨水泥碎屑导致的三体磨损、骨水泥对周围组织热损伤等缺点方面获得良好临床效果[11,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4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