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内植物术后感染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葡萄球菌,敏感性,特异性,1致感染细菌种类,2术后感染早期症状,3一般诊断方法,4新型诊断方法,118F-FDGPET,CT探测,2PCT检测,3ⅠL-6检测,4PCR,5展望
袁承杰 朱根锐 王之枫 马昕 王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上海200040)
骨科领域各种生物内植物的研发应用不断发展,内固定器械和假体的使用比例不断增加。这些内植物的使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疗效,使得骨科相关疾病治愈率显著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十分棘手的便是内植物术后感染。根据大量国内外文献[1]报道,骨科手术内植物植入后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为0.5%~2.5%。骨科内植物术后感染由于细菌在内固定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膜,药物难以穿过该生物膜从而难以起到抑菌和灭菌作用,故常需取出内固定器械,彻底冲洗清创,彻底清除细菌和生物膜,促进愈合[2]。术后感染再处理耗时长,费用较高,严重者需要多次手术,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另一方面,骨科内植物置入后感染的发生发展非常迅速,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感染很难控制,而且处理所耗时间越长,对周围正常组织破坏越严重。故骨科手术内植物置入后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致感染细菌种类
据大量临床资料[3,4]统计,骨科内植物置入术后并发感染的常见细菌为葡萄球菌,其次为肠杆菌和假单胞菌。在葡萄球菌中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约占35%~60%,而且在表皮葡萄球菌中又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表皮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和腔道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者进入非正常部位时成为感染源。由于患者自身条件不良,如患处术前皮肤破溃或者水疱,骨折内植物置入术中一般通过切口或者血源性传播,从而患处常被表皮葡萄球菌侵犯。
更加具有临床意义的一点是,由于致感染菌群主要为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故菌群表面会形成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生物膜,从而有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增强细菌的毒力[5]。这也是骨科内植物置入术后感染迁延不愈或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2 术后感染早期症状
骨科手术术后内植物感染早期症状是发现感染的最初线索,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感染的一般症状,如局部红肿、切口渗出、疼痛等,感染发展迅速者会出现发热、不适、寒战等体征。但临床上,感染发展的初期还不存在明显症状,肉眼观察患处没有明显形态变化。甚至在术后早、中期,有一部分患者主诉局部疼痛,仅伴有发热和切口渗出而无其他显著提示感染的症状。而发热红肿和切口渗出等情况也可能是因为手术的创伤性机械刺激以及术后吸收热和切口脂肪液化等情况导致[6]。综上,由于术后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而且对于部分仅出现发热、红肿以及伤口渗出等情况的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6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