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动杯髋关节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内衬,假体,生存率,1双动杯髋关节假体的演进史,2双动杯髋关节临床应用的优势,1低脱位率,2良好的关节功能,3较高的假体生存率,3双动杯髋关节存在的问题,1假体内脱位,2假体磨损
曾飞周春奎黄华健赖钟鸣李松建*陈昌盛(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广州510220;2.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57)
关节不稳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和晚期翻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在初次手术后髋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0.2%~7%[1],而翻修手术后的不稳发生率则更高,再脱位的概率高达20%~40%[2-4]。另外,对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臀中肌损伤等髋部肌肉力量失衡的患者,或年轻、运动量大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更高[5]。双动杯髋关节(du?al mobility cup socket,DMC)是由法国Bousquet教授设计的一款仿生全髋关节假体,旨在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稳定性,降低关节脱位的发生率[6]。该假体利用双关节面模型和假体的高抛光技术,将Charnley的低摩擦原则和MacKee的大头原则结合在一起,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诸多的优势。但也因假体的特殊设计,导致了其固有的缺陷。
1 双动杯髋关节假体的演进史
20世纪70年代,Bousquet教授和他的工程师Rambert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将能提高假体远期生存率的低摩擦原理和能增加假体稳定性的大直径头原则结合,从而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基于此,1976年Bousquet的第一代双动杯全髋关节诞生,该关节假体将两个关节面轴向偶联,其中大关节面位于臼杯金属内表面与聚乙烯内衬之间,小关节面位于聚乙烯内衬和金属头之间。整套假体由金属臼杯、可动聚乙烯内衬、股骨小头假体、股骨颈假体组合而成,使用不锈钢臼杯、氧化铝涂层、压配式和三脚架固定系统(图1)。该假体的广泛应用使法国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整体脱位率从9%降至6%[6]。1986年,Bousquet等[8]的随访研究显示,使用DMC假体行髋关节翻修术后2~5年随访的脱位率仅为2.8%,远低于普通假体。Boyer等[9]进行的240例使用DMC假体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22年随访研究显示,无一例发生关节脱位。但这一代假体存在髋臼松动和内衬磨损的风险,随访结果显示,DMC假体术后22年的假体存活率为74%,而11年的臼杯无菌性松动发生率为8.3%[9]。其主要原因是臼杯三脚架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存在不足,且不锈钢臼杯的骨整合能力相对较差,使得髋臼容易发生无菌性松动。另外,股骨颈金属假体与聚乙烯内衬的外缘易发生撞击,导致内衬和股骨颈假体的磨损,也增加了无菌性松动的可能。为了增加髋臼固定的稳定性,Bousquet在1979年设计了一款新的非骨水泥型的臼杯(图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2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