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影像学评估在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椎间隙,椎弓,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手术方法,3术后处理,4随访计划及评价指标,5统计学方法,2结果,1手术情况及术中并发症,2临床疗效指标比较,3影像学指标比较,4术后并发症及
邱宇魏立 向前生 李艳超 魏祥科(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四川宜宾644000)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经典手术方法之一,近年来微创手术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方式[1],其中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和外侧腰椎椎间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是常用的两种方法。ALIF提供了良好的可视化手术视野,容易进入椎间盘,但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主要包括腹膜后血管、神经、腹膜及其内容物损伤[2,3]。LLIF旨在规避上述缺点,但经腰肌入路导致了特有的术后近端下肢神经损伤[4]。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是利用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腰大肌之间的解剖间隙进入椎间盘,是ALIF和LLIF手术相关缺陷的解决方案[5]。OLIF的腰大肌和腰丛侵入少,直视下可见神经和重要组织器官如输尿管等,无需神经监测[6]和手术范围扩增至L1-S1[7]。Abe等[8]回顾性分析了155例行OLIF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好、手术并发症较少,但由于其手术入路的原因,手术存在潜在交感神经和血管损伤的风险[9],手术疗效及其风险仍有待考证,且目前关于间接神经减压影像学与临床疗效联合评估术后结果的研究较少,相关间接减压机制不明。本研究分析了OLIF手术的可行性,并通过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联合评估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潜在的间接减压机制,希望能够加深对OLIF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应用的理解,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前瞻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行OLIF治疗的4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1例,女12例;年龄38~74岁,平均(54.2±11.5)岁。共46个手术节段,单节段40例,双节段3例;L4/5 43例、L3/4 3例。其中联合后路经皮椎弓钉-棒系统内固定20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