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中应用肩峰成形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研究
肩关节,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手术方法,3术后功能评定标准,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2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3两组Ⅱ型肩峰患者肩关节功能比较,4并发症情况,3讨论
康建国孙永青 韩云毅 靳凯锋(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医院骨科,北京100073)
Neer提出肩袖损伤是外源性因素肩峰撞击所致,即肩峰前角的增生和肩峰下间隙的减小出现肩袖肌腱的挤压和磨损,最终导致撕裂,且开始用开放的肩峰成形手术来治疗肩峰撞击的患者[1,2]。随着现代肩关节镜技术的出现,1987年Ellman第一次将肩关节镜应用于肩峰成形手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较之前的开放手术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手术的优势为:①创伤小,切口瘢痕小;②可以探查盂肱关节,同时发现和处理关节内的病变;③保护三角肌止点;④术后恢复快。因此,近30年来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手术呈爆发式增长,成为非常流行的常规治疗方法[3],且很多人相信,肩袖修复术中同时行肩峰成形可更好保护修复后的肩袖肌腱,避免术后机械性磨损和再撞击[2]。但是,随着肩袖损伤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提出肩袖损伤内源性理论,即肩袖肌腱退变、老化或肩袖本身的疾病导致肩袖撕裂[1,2]。肩峰成形术是否对肩袖修复术后恢复有帮助,目前被很多学者质疑[1],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之一,且目前还没有高质量的研究能够证明肩峰成形术可帮助改善或提高肩袖修复术后的疗效。虽然如此,目前肩袖修复手术中肩峰成形仍被广泛使用[3]。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我科既往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病历资料,来分析肩峰成形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疗效是否有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18岁以上成年人;②肩关节疼痛、夜间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被动活动度不一致、肌力检查Jobe征阳性;③术前核磁检查显示肩袖肌腱撕裂,并在关节镜下证实;④术后随访1年以上。
排除标准:①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②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③翻修手术患者。
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27例,年龄34~74岁,平均(57.7±10.7)岁;其中男8例,女19例;按术中是否进行肩峰成形分为肩峰成形组(AC)15例和非肩峰成形组(NAC)12例。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侧别、术中是否行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段、术前的肩功能评分情况,术后随访均在1年以上,并再次评估和记录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的活动度按前屈上举、体侧外旋、体侧内收等3个方向记录。本研究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图1A、B),在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上使用Bigliani[4]提出的肩峰形态分型方法进行分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