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盆环牵引在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治疗中的应用
骨盆,1头盆环牵引装置的发展历史和进展,2头盆环牵引的生物力学分析,3头盆环牵引在临床的应用,4头盆环牵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头盆环牵引并发症,6其他牵引方式,7总结与展望
徐贝宇 孙浩林 李淳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北京 100034)
脊柱畸形包括脊柱侧凸、脊柱侧后凸及脊柱后凸畸形[1]。重度脊柱畸形(severe spinal deformities)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认为脊柱侧凸或后凸角大于90°时,就称为重度脊柱畸形[2]。其常源于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结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侏儒症伴脊柱畸形等[3]。而牵引技术用于脊柱畸形的辅助治疗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4]。19世纪以前,脊柱畸形矫形治疗主要为支具治疗、牵引床以及体育锻炼;20世纪40年代,Milwaukee支具用于脊柱畸形矫形治疗[5]。头盆环牵引技术最早在1959年由Perry和Nickel报道,他们将此技术用于固定不稳定颈椎节段[6]。20世纪60年代,A.R.H将头盆环牵引技术用于脊柱结核感染后所致的脊柱后凸畸形的固定治疗中;1969年,Levine开始将该技术用于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中,用来矫正患者术后骨盆倾斜;1970年伊利诺斯州大学的DeWald 和Ray将改装后的头盆环牵引装置用于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患者[6]。20世纪70年代,O'Brien等[4]报道了118例使用头盆环牵引治疗的脊柱侧凸病例。此后,头盆环牵引技术才算真正意义上被脊柱外科医师所认识。随着脊柱坚强内固定装置的普及和流行,目前头盆环牵引技术在重度脊柱畸形病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7]。
1 头盆环牵引装置的发展历史和进展
传统的头盆环牵引装置由三部分组成:4颗头颅钉构成的头环、穿过髂前上棘及髂后上嵴的4颗直钉构成的盆环以及4 根连接头环及骨盆环的支撑棒。大量的临床研究展现了对头盆环牵引装置的测试和改良,虽然改进的侧重点不同,但已涉及牵引架每个细节中。改进主要集中在头颅钉、骨盆钉和支撑棒的数目、位置、材料上。头盆环牵引装置中盆环改变较大,如今主要由髂骨翼穿刺针构成。头环依然采用环形或者以环形为基础的结构,是最为稳定的沿用至今的结构。Cheung等[8]将髂骨钉调整为单侧髂前上棘置入2 颗钉及髂骨翼置入3 颗钉,改进后单侧5 颗骨盆钉提高了骨盆的固定强度,克服了单颗螺钉松动后需移除装置的缺点,他同时使用万向连接器简化了装置组装,并改用碳纤维制作支撑棒,减轻了牵引装置的重量,同时碳纤维具备核磁相容性,不影响患者进行MRI 检查。黄春明等[9]以髂前上棘上2~4 cm 为进钉点,以髂后上棘稍偏内约0.5 cm 为出钉点,在骨盆上穿2根4 mm的骨圆针,连接盆环,运用4根支撑棒,牵引稳定性较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2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