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关节线调整治疗术前低位髌骨的临床疗效研究
亚组,假体,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手术方式,3围手术期处理,4观察指标,5统计学方法,2结果,1患者手术前后髌骨位置,2术前低位髌骨的调整及疗效,3讨论,1低位髌骨的评价指标,2术后低位髌骨的
邹春雨 米豫飞 赵晓非 王战朝(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膝部疾病研究治疗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变的有效途径,而成功的TKA依赖于有良好的下肢力线、伸屈间隙与软组织平衡、合理的髌骨高度与轨迹[1]。相对于高位髌骨而言,术后低位髌骨的发生率更高,不同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分别为34%、37%、65%[2-4]。低位髌骨会引起膝前区疼痛[5-7]、关节活动度受限[8]、关节僵硬[9,10],假体撞击与磨损[11]。
目前对低位髌骨的研究局限于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术后临床效果的分析,缺少设计髌骨位置以减少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关节线抬高是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的重要因素[12],因此术中调整关节线高度是预防及治疗低位髌骨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连续纳入我中心行TKA 患者,术前影像学测量并计算BPI 指数(Blakburne-Peel index)发现术前低位髌骨,术中调整关节线改善髌骨高度,探讨此法是否能治疗术前低位髌骨,并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12月于我中心行TKA 患者556 例。纳入标准:①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膝关节病并行初次TKA,②无伸膝装置外伤史,③无髌骨发育畸形及骨折,④无膝关节外伤及手术史。排除标准:①严重的畸形:术前屈曲活动度<90°,内翻或外翻畸形>15°;②其他重大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发育的原因)[13];③术前存在严重的股骨或胫骨骨缺损。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32例(532膝),其中男性106例,女性426例,年龄52~76 岁,平均(65.1±8.2)岁,随访8~15 个月,平均(12.3±2.1)个月。收集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时间、住院时间在内的一般资料,行患侧膝关节关节位X 线平片(膝关节正位片及屈曲30°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片检查。
根据术前膝关节侧位X 线平片测量术前BPI,将术前BPI>0.54 的患者分为未调整组,BPI≤0.54 的患者分为调整组。调整组与未调整组在年龄、性别、BMI、病程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HSS 评分与VAS 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与未调整组比较,调整组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低(P<0.001,表1)。将调整组术后发生低位髌骨称为亚组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