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椎板成形术治疗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观察
棘突,1资料与方法,1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2手术方法,3研究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3讨论
茅剑平 肖斌 行勇刚 刘波 何达 胡临 袁强 孙宇庆 范明星 田伟(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北京 100035)
1960 年日本医师Tsukimoto[1]最早报道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e liga?ment,OPLL),此类疾病在亚洲地区高发,日本发病率1.9%~4.3%,韩国3.6%~4.6%,中国1.8%~3.1%[2],是引起颈椎脊髓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主要采用颈椎后路的手术方式,由最早的椎板切除术不断发展演变到椎板成形术,目前主要分为以平林法为基础的单开门手术和以黑川法为基础的双开门手术,两种术式临床疗效相似,并在北美得到验证[3,4]。近20 年来,随着对颈椎解剖及生理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为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疼痛及颈椎后凸的发生,国内外学者不断改进术式。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后路手术以往通常行C2椎板成形或椎板切除,但颈半棘肌及头半棘肌会失去在C2 棘突的附着点,可能会引起术后颈肩痛或颈椎后凸畸形。本研究观察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内层椎板部分切除)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with coral bone,SLAC)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①颈脊髓压迫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相符,并经CT证实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骨化灶压迫侵及C2/3椎间盘水平及以上水平;②K-line(+),行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SLAC 术治疗;③术前及随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既往颈椎手术史或二期前路手术;②因颈椎后凸或颈椎不稳定,行颈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③急性脊髓损伤;④因胸椎存在脊髓压迫需行C7 或以远端节段椎板成形或切除手术。
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取俯卧位,使颈部轻度屈曲,以不超过术前过屈侧位片的程度为宜,双上肢轻度牵引固定于身体两侧,头部固定于头托,头高脚低位。常规消毒铺巾,取颈部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项韧带,沿项韧带正中央纵行切开,显露棘突,从棘突两侧切开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在骨膜下沿椎板剥离椎旁肌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