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前路接骨板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疗效比较
椎间隙,椎间盘,1资料与方法,1纳入与排除标准,2研究对象,3术前准备,4手术方法,5术后处理,6术后随访及预后评估,7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
沈怀霜 陆英杰 朱天峰 钮俊杰 杨惠林 朱雪松 邹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 215006)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多为轻中度外界暴力所致,如跌倒、交通事故等。该类患者在受伤前通常已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在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基础上受外力作用使颈脊髓受压。虽多数为不完全性损伤,但保守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病情可在数年内反复,甚至再次发生继发性脊髓损伤[1]。通过早期手术治疗解除颈髓受压的致伤因素,可显著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近年来手术治疗已成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主要治疗手段之一[2]。对于损伤范围小、椎体退行性变程度低、稳定性良好且不伴严重椎管狭窄的患者,通常选用颈前路传统接骨板固定合并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目前随着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在颈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逐渐显露,因此也被应用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治疗[3,4]。本研究拟比较ROI-C 及传统前路接骨板cage 系统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外伤史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②影像学检查显示C3-C7 无明显骨折及移位;③术前MRI 检查显示脊髓有压迫,伴或不伴水肿信号;④临床症状与体格检查与影像学上颈髓损伤平面相符合。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发育异常;②既往有颈部手术史;③合并骨折或脱位;④伤前已确诊患有严重退行性疾病,如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明显、广泛性后纵韧带骨化等造成严重椎管狭窄;⑤合并多发伤或伴有脊柱肿瘤、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代谢性疾病。
1.2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2 年9 月至2018 年12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4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剔除5 例随访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最终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2例患者中,男26 例,女16 例。其中23 例行ROI-C 治疗(ROI-C组),19 例患者行传统前路接骨板cage 系统固定治疗(接骨板固定组)。
ROI-C组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2~67 岁,平均年龄(54.4±8.8 岁)。损伤部位:单节段损伤11 例,包括C3/4 3 例,C4/5 4 例,C5/6 4例;双节段损伤12 例,包括C3-5 3 例,C4-6 3 例,C5-7 5例,C4/5+C6/7 1例。受伤至住院时间(5.5±2.9)h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8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