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髋臼,1资料与方法,1病例纳入,排除标准,2一般资料,3手术方法,4围手术期处理,5评价指标,6统计学方法,2结果,3讨论
冯宾 王英杰 朱威 彭慧明 翁习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北京 100730)
尽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治疗髋关节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生存率[1],但持续性疼痛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3]。术后残余疼痛的发生率高达40%[4]。THA术后疼痛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但医师及工程师一直致力于手术技术、植入物设计和围手术期方案的改进,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外科技术的改进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引入了“小切口”或“微创”的概念,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优势包括减少疼痛、减少麻醉需求、加快康复和恢复功能[5]。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微创入路为MIS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鉴于大多数髋关节外科医师对标准后外侧入路的熟悉,MIS后外侧入路使传统的15~20 cm 切口长度发展到8~12 cm 切口长度。该入路通常保留髋关节的短外旋肌、梨状肌或联合肌腱[6,7],可以减少术中解剖,改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和功能康复。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是近年新发展的一种入路[8]。不同于传统的后路和MIS 后外侧入路,DSA 入路保留了髂胫束、股方肌和闭孔外肌腱,对髋关节造成的软组织破坏较少,尤其是对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可降低术后疼痛同时减少术后脱位。DSA 入路需要使用专门的牵开器和器械,以方便股骨和髋臼组件的进入和准备。为明确DS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术后短期疗效及对术后康复影响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两种入路术后疼痛位置、发生率和疼痛严重程度差异,同时比较手术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因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导致的髋关节病变需行THA 治疗的患者;②初次、单侧THA;③无严重全身疾病及手术禁忌证者。排除标准:①严重骨质疏松;②髋关节翻修手术;③僵直髋,如类风湿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导致的严重髋关节病变;④股骨近端畸形及重度髋臼发育不良(Crowe Ⅲ、Ⅳ型)。
1.2 一般资料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在我科住院拟行单侧THA 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0例(60髋),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编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