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 2021年第5期
编号:639367
类风湿关节炎前足病变的外科诊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29日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
跖骨,畸形,1生物力学分析,2诊断与评估,1X线检查,2超声检查,3MRI,3非手术治疗,1前足矫形器,2物理锻炼,3药物治疗,4手术治疗,1第1跖趾关节,2第2~5跖趾关节,3趾间关节,4软组织重建,5总结
     陈立新 高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1.外科,2.骨科,北京 10073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患病率0.5%~1%[1]。RA 的初始表现常为手腕、足踝等小关节部位的对称性疼痛、肿胀和畸形,后期进展为血管炎、神经病变甚至是多器官功能障碍[2]。足部病变在老年RA患者中的伴发率达到80%以上,其诊断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等,有时需与骨关节炎等相鉴别[3]。根据影像学(特别是足X 线)和临床表现,Matsumoto 等[4]于2014年将类风湿足分为五个亚组:第Ⅰ组(正常型,全足受损较轻);第Ⅱ组(前足型,主要累及前足);第Ⅲ组(中足型,中足受累较多);第Ⅳ组(中后足型,后半足损伤较大);第Ⅴ组(联合型,全足受损较重)。本文主要综述RA 相关前足病变(即MatsumotoⅡ组,下文简称“类风湿前足病变”)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前足病变尚无确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早期病变可通过抗风湿药、物理矫形等方法进行预防,晚期则需外科手术及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来矫正畸形、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当前类风湿前足病变的生物力学改变、诊断评估、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1 生物力学分析

    类风湿前足病变主要特点为前足骨质和软组织结构的破坏,继而引起足趾畸形、负重转移以及步态变化。

    滑膜炎通常是局部病变的最初表现[5]。滑膜炎症首先侵蚀跖骨头及近节趾骨,影响韧带附着点的稳定;同时,炎症引起关节囊和韧带松弛扩张,导致关节完整性丧失;内外侧肌群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跖趾关节面在病理状态下受到连续性和周期性的损伤,加重关节畸形的程度。在第1 跖趾关节,行走时跖骨产生旋前和内翻力矩,导致趾内侧负荷增加;病理状态下屈伸肌腱的力线方向发生改变,对趾骨施加横向作用力,使趾骨滑脱成半脱位状态,从而形成外翻畸形。在其余跖趾关节,由于第1趾的外翻畸形挤压以及屈肌腱的持续牵拉,近节趾骨移向跖骨头背侧,加上屈肌腱移位及内侧纵弓的逐渐塌陷,最终形成“爪状趾”畸形。

    随着病情进展,跖趾关节背侧偏移程度愈发严重,使得附着于跖板的足底腱膜发生滑动,导致跖趾关节处的脂肪垫等软组织向远处转移,因此跖骨头底面的缓冲能力下降,局部应力增加,形成痛性胼胝,负重能力相应下降;外翻患足的足底应力峰值向第2 跖骨头转移,第2 跖趾关节平均负重增加,加速“爪状趾”的畸形形成和痛性胼胝的出现,甚至发生疲劳骨折;类似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5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