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移植物,肌腱,皮质,1AIT-ACLR技术发展历史,2AIT-ACLR研究现状,1AIT-ACLR移植物选择,2AIT-ACLR移植物制备,3AIT-ACLR移植物固定,3AIT-ACLR的优势,局限,4小结
钟秋文 王贵清 江长青 张文涛 李伟**(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036;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广东清远 511500)
成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常见多发病,伤后如果不积极治疗,往往产生明显关节不稳,影响生活质量,发生膝骨关节炎的风险也将增加[1]。现代外科学的发展方向是追求小创伤、大效益,过去常用皮肤切开由外向内钻通骨道来重建ACL,后来演变为经关节间隙微创口入路钻取股骨和胫骨隧道,如今发展到仅需一个关节镜入口即可完成ACL 重建的全内技术[2]。本文将总结和分析全内技术前交叉韧带重建(all-inside technology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IT-ACLR)的发展过程、移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优势、局限和改良,展望其发展前景。
1 AIT-ACLR技术发展历史
自1895 年Mayo 和Robson1[3]第一次尝试修复ACL 至1995 年,ACL 重建已取得巨大发展。传统ACL 重建术当时已普遍流行,目前仍广泛使用,该技术由关节间隙微创入路,弓形胫骨隧道定位器定位(一端置于韧带残端中心,另一端在胫骨结节内侧约3 cm 处),经皮导针外向内顺行钻通胫骨的全长隧道;对于股骨道钻取,则采用膝过屈位,关节间隙前内侧口入路,导针引导下内向外逆行钻取“半长”隧道(隧道未突破骨皮质,未钻通骨质由导针继续贯穿形成小通道,呈现内宽外窄的酒杯状结构)。移植物则由胫骨道入腔,并继续牵引填塞股骨道。最后股骨道的移植物采用内向外的逆行介入螺钉挤压+远端皮质悬吊双重固定,而胫骨侧单纯采用外向内的顺行介入螺钉挤压固定。上述的股骨“半长”隧道,就是全内技术股骨侧的隧道建立方法,但当时如何钻取胫骨“半长”隧道并未得到解决,给出解决办法的是Morgan[4]。1995 年底,他在文献中首次描述了AIT-ACLR,其中的胫骨“半长”隧道就通过高的前内侧入路由内向外逆行成功钻取,移植物固定方式则与股骨侧“半长”隧道相同,均采用逆行螺钉挤压和皮质悬吊双重固定,但该技术的逆行钻孔和逆行螺钉固定均需在关节腔内进行,难度很大并未得到普及。
2006 年,Lubowitz[5]对AIT-ACLR 的发展做出巨大推进,他介绍了一种双反切器(Arthrex,Naples,FL),形状与传统的“弓形”胫骨隧道定位器相似,两者差别是双反切器的ACL胫骨足迹中心定位端多附带了一个可拆卸的螺母样钻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4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