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入路,胫骨,1“后踝”及“后pilon骨折”定义,2损伤机制,3后踝骨折分型(表1),1Haraguchi分型,2Bartonicek分型,3Mangnus分型,4Mason分型,5其他分型,4后pilon骨折分型(表
李勇奇,罗瑞,杨云峰后踝是胫腓骨远端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参与并维持踝关节稳定性[1-3]。在人类站立负重行走的过程中,踝关节承受3~5倍体重的负荷[4,5]。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比例较高,为7%~44%[6,7]。维持踝关节骨与软组织的完整性对维持胫距关节接触面积、人体承重和踝关节稳定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相对于无后踝骨折患者,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预后更差,创伤性踝关节炎的发生率更高[8,9]。后pilon骨折为特殊类型的后踝骨折,其损伤机制特殊,且易引起踝关节后侧不稳定,预后较普通后踝骨折更差,近年,从后踝骨折中单独划分出来研究[10]。后pilon 骨折是指由后侧踝关节在受到垂直-扭转暴力相结合的损伤机制导致的关节内的骨折[11]。因为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预后相对较差,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12]。
骨折分型是指导骨折诊断、治疗及学者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研究的深入,踝关节骨折分型也由早期的Lauge-Hansen 分型、AO 分型,发展到了更为精细的后踝骨折分型Haraguchi 分型等,进而衍生了后pilon骨折分型等。人们期望理想的后踝骨折分型与后pilon 骨折分型不仅可以提示损伤机制、损伤模式、严重程度,而且可以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本文对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后踝”及“后pilon骨折”定义
“后踝”在早期指胫骨远端后唇的位置,现在则泛指胫骨远端后缘,其范围包括胫骨远端腓切迹后侧、后结节(Volkmann 结节)、踝沟、内踝后丘等结构[13-15]。“后pilon 骨折”为特殊类型的后踝骨折,指由垂直暴力合并或者不合并扭转暴力导致的胫骨远端后侧关节内骨折。也有学者更谨慎地将其命名为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16-18]。后踝参与踝关节稳定,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9-21]。
2 损伤机制
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多为扭转暴力或垂直-扭转暴力[22-24],还有很少一部分是单纯、孤立的后踝骨折,其损伤机制不明确。
扭转暴力损伤是后踝骨折最常见的损伤机制。大部分后踝骨折见于Lauge-Hansen 旋后-外旋Ⅳ型、旋前-外旋Ⅳ型骨折,以前者最为常见[25-27]。踝关节在受到扭转暴力时,不论足部是处于旋前位还是旋后位,距骨在外旋的过程中与腓骨远端发生撞击,依次造成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止点撕脱性骨折)、腓骨远端骨折,如果损伤的能量还未完全吸收消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7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