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术中透视方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时的应用价值对比
腕关节,1资料与方法,1纳入及排除标准,2一般资料,3术中透视方法,4手术方法,5随访,6统计学方法,2结果,1手术结果,2临床功能评价,3螺钉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情况,4透视次数,5并发症,3讨论
彭聪,黄晓夏,孔维奇,买买提艾力·吐孙尼牙孜,刘凯,赵岩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DRF)即距离桡骨远端骨关节面3 cm 之内的骨折,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骨折,占急诊就诊骨折患者的六分之一[1]。近年来,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技术被广泛用于治疗DRF[2-4]。与背侧伸肌腱下不规则的骨皮质表面相比,桡骨掌侧骨皮质表面解剖是平坦的,其上覆盖的旋前方肌也避免了内植物与屈肌腱的直接接触而减少了肌腱并发症[5],且掌侧入路ORIF 即使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背侧移位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复位[6,7]。然而,伸肌腱并发症仍有发生,据报道发生率为1%~6%[8-11],其中最常见原因是技术缺陷,如术中钻头穿透背侧皮质后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背侧肌腱急性损伤及螺钉过长穿过背侧皮质致使后期活动时与背侧肌腱磨擦引起的肌腱慢性损伤。桡骨骨折粉碎程度的增加降低了测深尺准确测量所需螺钉长度的能力,其次,由于Lister结节的遮挡,即使使用术中正、侧位透视,背侧骨皮质的不规则也常使人难以辨别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12]。
针对上述问题,Haug 等[13]提出了一种在腕关节完全掌屈情况下进行透视的方法,称之为“背侧切线位透视法”,而恰恰相反,Marsland等[14]提出了腕关节在完全背伸情况下进行透视的“腕管位透视法”。且它们的有效性均在各自的研究中被证明。但目前此两种方法在ORIF 术中检测DRF 背侧螺钉穿出的能力尚无研究结论。本研究对两种透视方法对螺钉穿出的检出率及实用性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法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法复位无法维持需行手术治疗的新鲜不稳定DRF;②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台阶≥2 mm;③采用掌侧入路;④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⑤术后完成至少6个月随访。
排除标准:①需行背侧入路患者,包括掌背侧联合入路;②病理性骨折患者;③陈旧性骨折患者。
1.2 一般资料
按照上述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新鲜不稳定DRF 患者48 例,男22例,女26 例;年龄17~75 岁,平均(55.7±11.5)岁。术前行正、侧位X线、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依据骨折AO 分型:B1 型9 例,B2 型8 例,B3 型10 例,C1 型12 例,C2 型9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00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