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椎间隙,冠状,1OLIF发展历程,2OLIF应用于ADS治疗的优势,1手术创伤小,2矫形效果良好,3通过间接减压可有效实现神经减压,4远期邻近节段后凸(proximaljunctionalkypho
黄岳,刘福泽,王海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由于非对称性椎间盘和关节突发生退行性变,产生非对称应力引起脊柱受力失衡,造成骨骼发育成熟后出现的脊柱冠状位Cobb 角>10°的脊柱畸形,其人群发病率约68%[1,2]。
目前认为ADS 患者侧凸Cobb 角>30°或发生超过6 mm的腰椎侧向滑移,且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需手术治疗[3,4]。手术方案包括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椎间融合、截骨矫形等[5]。当ADS 患者存在椎间盘退变时,由于其前柱的生物强度下降,后柱生物应力集中,需对前柱进行椎间融合[6,7],从而在纠正腰椎畸形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术后脊柱稳定性,提高最终融合率[8]。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为近年兴起的一种微创椎间融合术式[9],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矫形效果满意,在ADS 的治疗中日益成 熟[10]。本文对OLIF 在ADS 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OLIF发展历程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11]。1932 年,Capener 首先开展了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治疗腰椎滑脱症[12],此后脊柱外科医师对椎间融合术进行了更多的临床尝试。Mayer[13]改进了ALIF 的入路,在L2-L5椎间隙采用小切口于腹膜后经腰大肌前方通道到达椎间隙,在L5-S1 节段采用经腹腔内入路。该研究对25例患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椎间融合均获得了良好的融合效果,相较于传统后路手术,其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相关并发症较少,为腹膜后腰大肌前方入路椎间融合的最初尝试。随着各种微创器械及技术的发展,通过直视下操作或借助通道设备进行操作使得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有更多的临床应用空间[14]。2001 年,Pimenta 开展了工作通道下腹膜后经腰大肌入路椎间融合,此方法被Ozgur等进一步实践,并命名为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15]。Knight等[16]也应用类似方法实现椎间融合。Silvestre等[17]开展经腹膜后腰大肌前的手术窗口到达椎间隙实现椎间融合,因其从斜外侧到达椎间隙,不破坏腰大肌即可实现椎间融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