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效果的meta分析
骨密度,1资料与方法,1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2文献检索,3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4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5统计学方法,2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2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3双膦酸盐效果分析,3讨
柯涵,刘武博,祖力亚尔·塔力甫,杜华勇,潘韵竹,张春佳,胥鑫,刘嘉义,高峰,杨德刚,李建军,7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通常由外部机械损伤引起,导致瘫痪等严重后果[1-3]。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约93 万例脊髓损伤;中国每年新发9万多例,累计370 余万例患者[4]。骨质疏松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脊髓损伤患者通常会在患病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特别是在脊髓损伤后的最初几个月或者几年内,在下肢长骨中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5-7],如若不予处理,可能会在脊髓损伤后的数年间持续存在。
脊髓损伤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在1948 年被首次报道并阐述[8],之后各国学者纷纷报道并讨论这一现象并分析其可能原因,患者活动受限导致的骨质流失、植物神经系统受损诱导的血管变化、激素缺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出现[4,9-11]。患者正常的骨代谢被破坏,破骨细胞骨吸收显著增加,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显著减少,从而面临更大的脆性骨折风险[12],进而导致更多的并发症,如皮肤完整性受损、感染、骨折畸形愈合等,不仅严重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样也大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减轻或者逆转脊髓损伤患者的骨质流失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关键,通过药物治疗、运动、物理疗法等方式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效果[13-16]。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领域中,双膦酸盐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药物,预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性已被广泛证实[17],但其在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治疗领域的作用效果还亟待研究。本文旨在围绕双膦酸盐类似物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及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研究;②研究对象:在脊髓损伤后3个月内接受双膦酸盐药物治疗的成年患者;③研究方法:患者接受双膦酸盐类似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常规护理或钙剂治疗;④研究内容:符合主题,包含1年随访结果的中英文文献。
排除标准:①非随机对照研究;②干预方式为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或双膦酸盐不是唯一变量的研究;③研究对象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或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的研究;④无法获取全文或数据提供不完整的文献;⑤低质量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
检索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英文检索词包括以下主题词及相关自由词:“Spinal cord injury”“Diphosphonates”“Osteoporosis”“RCT”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