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诊疗患者焦虑症状的心理护理
【摘 要】目的:分析口腔诊疗患者焦虑症状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接收口腔诊疗患者1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腔诊疗患者焦虑症状进行心理护理,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口腔;诊疗;焦虑;护理效果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口腔医疗模式发生了重要改变。以往是以生物为中心,现逐渐向心理、社会模式转变[1]。现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接收口腔诊疗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口腔诊疗患者焦虑症状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接收口腔诊疗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研究组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3.6±12.3)岁,37例急性牙髓炎,28例根尖周病,35例急性牙龈出血。对照组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1.7±13.1)岁,36例急性牙髓炎,33例根尖周病,21例急性牙龈出血。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主要内容是:行诊治时,患者表现焦虑时,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安抚,向患者询问焦虑的原因,若是患者害怕治疗过程中过于疼痛,医护人员应将相应的措施告知患者,例如会使用麻醉剂等。与患者交流病情时,医生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注意患者的焦虑情绪,适时对其进行安抚,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案例,医护人员自始至终应保持良好的态度。进行口腔检查时,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当患者仍存有焦虑情绪时,应用鼓励的语言和行为安抚患者。在治疗之前,对患者说明治疗的大概过程、治疗所需的时间、费用以及治疗后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给予患者一定的时间调整,稳定情绪,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进行相关操作时,应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引发不适的情况,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且护理人员传递治疗器械时,应快、稳、准,避开患者头部进行传递。医护人员之间、医患人员之间进行交流时,应避免使用疼痛、严重等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的言辞。治疗结束后,相关医嘱应简洁、清楚,护理人员应将需要注意的情况和药物使用方法、时间讲述清楚,对口腔保健知识进行宣讲,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体验。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85分以上)、一般满意(65~85分)、较差(65分以下),满意度包括满意和一般满意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进行口腔疾病诊断时,诊断依据一般是患者描述病情进展以及临床检查时患者自述的主观感觉[2]。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当进行口腔诊疗的患者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护理对患者心理情况改善有积极作用。
医生对患者进行口腔诊治时,由于疾病的痛苦或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不强,经常会出现患者对疾病的发展过程描述含糊不清的情况,尤其是患者对部分不明显的症状不太确定时,随便说有或者没有,使得医生对相关疾病的诊断不准确,极有可能误诊。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诊断、治疗前期,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进而使患者进行病情描述时,更加精准,极大地降低了误诊的机率[3]。
多数患者进行口腔诊治时,因为害怕较强疼痛而产生不安、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得医生进行检查或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因情绪不稳而阻止医生进行治疗,尤其当患者看见注射器、锤子、牙钳、扩挫针、车针等器械时,患者可能会放弃治疗。且医生进行相关操作时,部分患者不愿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突然挥手挡住,可能导致医生操作失误,进而出现医疗事故,使得整个诊疗过程无法顺利进行。这不仅会影响治疗效率,还可能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对焦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详细地讲解,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感受提前告知患者,避免患者突然中止治疗。不仅如此,护理人员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强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不要突然使用肢体阻止医生治疗,如果确实难以忍受,应该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示意。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不时询问患者的感觉情况,待患者确认可以继续时,进行下一步操作,且治疗时,应避免抵触、挣扎的情况,降低意外侧穿、软组织受伤的发生率。
加强对口腔患者焦虑症状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可见,对口腔诊疗患者焦虑症状进行心理护理,具有良好效果,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观生.口腔诊疗术前干预对成人牙科焦虑症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9(5):112-114.
[2]吴以兵.论口腔诊疗工作中的心理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7):285.
[3]黄玲燕.口腔门诊儿童牙病诊疗的心理护理[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1):85-86., http://www.100md.com(沈红 张玲)
【关键词】口腔;诊疗;焦虑;护理效果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口腔医疗模式发生了重要改变。以往是以生物为中心,现逐渐向心理、社会模式转变[1]。现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接收口腔诊疗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口腔诊疗患者焦虑症状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接收口腔诊疗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研究组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3.6±12.3)岁,37例急性牙髓炎,28例根尖周病,35例急性牙龈出血。对照组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1.7±13.1)岁,36例急性牙髓炎,33例根尖周病,21例急性牙龈出血。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主要内容是:行诊治时,患者表现焦虑时,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安抚,向患者询问焦虑的原因,若是患者害怕治疗过程中过于疼痛,医护人员应将相应的措施告知患者,例如会使用麻醉剂等。与患者交流病情时,医生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注意患者的焦虑情绪,适时对其进行安抚,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案例,医护人员自始至终应保持良好的态度。进行口腔检查时,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当患者仍存有焦虑情绪时,应用鼓励的语言和行为安抚患者。在治疗之前,对患者说明治疗的大概过程、治疗所需的时间、费用以及治疗后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给予患者一定的时间调整,稳定情绪,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进行相关操作时,应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引发不适的情况,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且护理人员传递治疗器械时,应快、稳、准,避开患者头部进行传递。医护人员之间、医患人员之间进行交流时,应避免使用疼痛、严重等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的言辞。治疗结束后,相关医嘱应简洁、清楚,护理人员应将需要注意的情况和药物使用方法、时间讲述清楚,对口腔保健知识进行宣讲,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体验。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85分以上)、一般满意(65~85分)、较差(65分以下),满意度包括满意和一般满意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进行口腔疾病诊断时,诊断依据一般是患者描述病情进展以及临床检查时患者自述的主观感觉[2]。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当进行口腔诊疗的患者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护理对患者心理情况改善有积极作用。
医生对患者进行口腔诊治时,由于疾病的痛苦或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不强,经常会出现患者对疾病的发展过程描述含糊不清的情况,尤其是患者对部分不明显的症状不太确定时,随便说有或者没有,使得医生对相关疾病的诊断不准确,极有可能误诊。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诊断、治疗前期,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进而使患者进行病情描述时,更加精准,极大地降低了误诊的机率[3]。
多数患者进行口腔诊治时,因为害怕较强疼痛而产生不安、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得医生进行检查或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因情绪不稳而阻止医生进行治疗,尤其当患者看见注射器、锤子、牙钳、扩挫针、车针等器械时,患者可能会放弃治疗。且医生进行相关操作时,部分患者不愿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突然挥手挡住,可能导致医生操作失误,进而出现医疗事故,使得整个诊疗过程无法顺利进行。这不仅会影响治疗效率,还可能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对焦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详细地讲解,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感受提前告知患者,避免患者突然中止治疗。不仅如此,护理人员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强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不要突然使用肢体阻止医生治疗,如果确实难以忍受,应该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示意。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不时询问患者的感觉情况,待患者确认可以继续时,进行下一步操作,且治疗时,应避免抵触、挣扎的情况,降低意外侧穿、软组织受伤的发生率。
加强对口腔患者焦虑症状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可见,对口腔诊疗患者焦虑症状进行心理护理,具有良好效果,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观生.口腔诊疗术前干预对成人牙科焦虑症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9(5):112-114.
[2]吴以兵.论口腔诊疗工作中的心理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7):285.
[3]黄玲燕.口腔门诊儿童牙病诊疗的心理护理[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1):85-86., http://www.100md.com(沈红 张玲)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精神内科 > 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