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发病6h内即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I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BI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能够显著降低NIHSS评分并提高BI,值得临床关注与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起病急、致死致残率高。若不采取及时对症处理,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ACI的主要治疗方法即为溶栓,且国内外认为发生脑梗死后的6h内给予药物溶栓能够得到更好的疗效,也有利于预后[1]。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早期ACI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以期能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患者均清楚本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研究。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ACI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相应诊断标准,且已剔除其他严重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有出血危险因素者;无颅脑外伤或脑梗死病史者。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介于5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12±8.93)岁。研究对象均为ACI发作后6h内入院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间,文化程度等基本状况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疗法,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调节脑血管循环、营养神经细胞等,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则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在发病6h内即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即将注射用尿激酶溶解在10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静滴时间为30min内,每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时间为20天,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进行对比研究。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以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BI)[3]和疗效为评价指标。其中,NIHSS用以判断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评分越高则损伤程度越大;BI用以判断患者的自主行为能力,数值越高则表明生活能力越强;疗效则以NIHSS的减少程度和BI联合来判定[3],分为治愈(NIHSS减低≥90%且BI≥95)、显效(NIHSS减低46%~89%且BI≥75)、有效(NIHSS减低18%~45%且BI≥50)、无效或恶化(NIHSS减低<18%且BI<50),总有效率则为四者之和。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数据统计包分析,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取α=0.05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均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比
20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均较治疗前(28.36±4.66)减低,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8.55±1.72)明显低于对照组(14.25±2.12),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对比
20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均较治疗前(50.11±8.32)增高,且观察组患者的BI(90.34±11.78)明显高于对照组(75.92±13.33),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对照组治愈3例(7.89%),显效9例(23.68%),有效14例(36.84%),无效或恶化12例(31.58%),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患者治愈10例(26.32%),显效16例(42.11%),有效8例(21.05%),无效或恶化4例(10.53%),总有效率为89.47%。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急危重症,抢救时机尤为重要,在发病后6h内进行溶栓治疗成为超早期溶栓治疗,能够大大改善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和患者的预后质量。溶栓一般分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两种,静脉溶栓由于其安全经济、操作简单、疗效明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的尿和肾组织中培养并分离得到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静滴入人体后能够作用于内源性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在超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缺血区域的血流动力学,恢复灌注,避免长时间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观察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7):156-157.
[2]高宏章,陈湛愔,何国林,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3):75-77.
[3]吴振东,李壮丰,林婵兰,等.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24(8):494-495., http://www.100md.com(徐丽荣)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起病急、致死致残率高。若不采取及时对症处理,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ACI的主要治疗方法即为溶栓,且国内外认为发生脑梗死后的6h内给予药物溶栓能够得到更好的疗效,也有利于预后[1]。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早期ACI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以期能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患者均清楚本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研究。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ACI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相应诊断标准,且已剔除其他严重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有出血危险因素者;无颅脑外伤或脑梗死病史者。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介于5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12±8.93)岁。研究对象均为ACI发作后6h内入院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间,文化程度等基本状况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疗法,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调节脑血管循环、营养神经细胞等,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则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在发病6h内即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即将注射用尿激酶溶解在10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静滴时间为30min内,每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时间为20天,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进行对比研究。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以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BI)[3]和疗效为评价指标。其中,NIHSS用以判断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评分越高则损伤程度越大;BI用以判断患者的自主行为能力,数值越高则表明生活能力越强;疗效则以NIHSS的减少程度和BI联合来判定[3],分为治愈(NIHSS减低≥90%且BI≥95)、显效(NIHSS减低46%~89%且BI≥75)、有效(NIHSS减低18%~45%且BI≥50)、无效或恶化(NIHSS减低<18%且BI<50),总有效率则为四者之和。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数据统计包分析,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取α=0.05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均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比
20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均较治疗前(28.36±4.66)减低,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8.55±1.72)明显低于对照组(14.25±2.12),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对比
20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均较治疗前(50.11±8.32)增高,且观察组患者的BI(90.34±11.78)明显高于对照组(75.92±13.33),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对照组治愈3例(7.89%),显效9例(23.68%),有效14例(36.84%),无效或恶化12例(31.58%),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患者治愈10例(26.32%),显效16例(42.11%),有效8例(21.05%),无效或恶化4例(10.53%),总有效率为89.47%。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急危重症,抢救时机尤为重要,在发病后6h内进行溶栓治疗成为超早期溶栓治疗,能够大大改善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和患者的预后质量。溶栓一般分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两种,静脉溶栓由于其安全经济、操作简单、疗效明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的尿和肾组织中培养并分离得到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静滴入人体后能够作用于内源性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在超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缺血区域的血流动力学,恢复灌注,避免长时间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观察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7):156-157.
[2]高宏章,陈湛愔,何国林,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3):75-77.
[3]吴振东,李壮丰,林婵兰,等.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24(8):494-495., http://www.100md.com(徐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