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
编号:13625668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5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2
     【摘 要】 目的 : 研究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对症护理方法。方法 : 我院近年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6例,均进行抗凝、溶栓、祛集及中药治疗,并在治疗中配合以常规护理、溶栓护理、中药外敷护理及相关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 : 2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治疗2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半年后生活和工作恢复正常。结论 : 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保证产妇健康及生命安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指深静脉系统内血液的非正常凝固,常发于下肢,产后的发生率更高,是继产后出血、乳腺炎、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后的又一常见产后并发症[1]。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者可能导致肺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后遗症如皮炎、静脉曲张、溃疡等也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我院近年加强对产妇围分娩期的系统护理,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卓有成效。笔者现结合临床研究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资料来自于我院妇产科2015年间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26例,均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确诊疾病。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6±3.1)岁。自然生产9例,剖腹产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单侧20例,双侧6例,临床以程度不同的活动受限或下肢肿胀为主要表现,严格排除有血栓家族史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抬高患肢加以制动,进行抗凝、溶栓、祛集及中药治疗,同时进行外敷消肿以减轻肢体的肿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放置下腔静脉滤网者10例,行静脉内置溶栓术者16例,均进行围术期系统的预防及对症护理,方法如下:

    1)常规护理: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常身体都比较虚弱,急性期尤其要注意卧床休养,避免摩擦或用力按摩患肢,抬高患肢约高于心脏20cm左右,屈曲膝关节约15度,以使髂股静脉压力减小,还可缓解静脉牵拉。 注意做好患肢的保暖工作,注意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动脉搏动情况。每周定期测量患肢,测量范围为髂股上缘15cm、下缘10cm及踝上5cm。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期间不可进行母乳喂养,需要回乳者,遵医嘱给予口服或外敷药物。

    2)饮食指导: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容易导致产妇血液黏稠度增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形成血栓[2]。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嘱咐患者注意膳食平衡,以低脂、高纤维、低胆固醇类食物为主。嘱咐产妇多喝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便秘导致腹压上升,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预防血液高凝状态:对高龄、恶性肿瘤、肥胖等易栓倾向的人群,应在术后2h皮下注射肝素钠,之后每12h注射一次,一直持续术后一周。定期检测凝血酶原,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4)减少血管壁损伤:血管壁损伤也是导致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减少血管壁损伤非常重要。严禁在下肢静脉上进行穿刺抽血或输液,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机械或物理化损伤。术后如果下肢出现肿胀、有痛感等异常时要立即告知医生处理,及时采用硫酸镁湿敷等措施加以干预。

    5)溶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采用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药物治疗,用药前应当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测,确定是否合并有出血性疾病。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凝血酶时间,确保凝血酶时间维持在对照值的1.5倍[3]。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出血征象,意识是清醒还是模糊,是否头痛,以警惕和预防颅内出血事件发生[4]。溶栓治疗后应卧床休养一段时间,不能立即活动。注意防寒,不可过冷或过热,否则容易导致血栓溶解后脱落引发肺栓塞[5]。必要时可给予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

    6)中药外敷护理:使用中药肿消散进行外敷消肿,其成分以冰片、芒硝为主,按比例加入三黄散。冰片有利于提高皮肤通透性,芒硝能脱水,三黄散具有活血化瘀、消炎利湿功能,三药共用能够改善患肢部位的血液循环,能消肿止痛。外敷过程中要做好皮肤护理,在保证药物浸透作用的同时,避免皮肤压疮、湿疹等各种并发症。消肿期间外敷应连续进行,不可间断。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及系统护理后,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周后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溶栓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案例,出现3例牙龈出血,2例皮下淤血,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都恢复正常。

    3 讨论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比较多样,主要原因为:1)静脉血流速度变缓:妊娠末期患者子宫变大,负荷变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均显著增高,纤溶酶活性下降,在相关诱因作用下会在盆腔或下肢中生成血栓。2)血液高凝状态:产后产妇血小板粘稠度增加,胎盘蜕膜会释放凝血活酶,某些凝血因子及维蛋白溶解抑制剂的增加都会改变血液成分使之处于高凝状态。此外,血管壁损伤、产妇贫血、体温过低、并发心脏病等也是导致产后下肢深静脉的主要原因。

    我院结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围分娩期内给予患者系统的预防和对症护理。预防血液高凝和减少血管壁损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产生,常规护理、溶栓护理和中药外敷护理则有助于减轻和缓解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利于患者康复。从护理效果来看,26例患者均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栓消失,且治疗期间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效果理想。

    综上,笔者认为,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理论知识及治疗技能的系统性培训,并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预防及护理模式的实施切实降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李莉.妇产科术后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02):118., 百拇医药(王艺萍)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