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40例
【摘要】目的:分析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所接收的浆细胞性乳腺癌患者40例,依照盲选法,分成A组20例,使用西医治疗,行局部脓肿穿刺引流冲洗或手术治疗。B组20例,在A组基础上使用中医治疗,行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为95.00%,其中显效11例,有效8例,A组总有效为75.00%,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冲洗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据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41%~5.36%。多发生在30~45岁非哺乳期妇女或绝经期的妇女,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以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为特点。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浆细胞乳腺炎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4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均为女性。年龄26~52岁,平均40岁。未婚2例,已婚38例并有生育史。单侧发病39例,其中左侧22例,右侧17例,双侧乳房同时发病1例。病程10天~5年,平均9个月。按1:1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根据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程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脓肿已经形成者,在B超定位下行脓肿穿刺引流,并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术后加压包扎,根据病情可反复进行。有肿块者切除肿块,尤其是输乳管的切除是手术关键,治疗要点是手术切除肿块及周围扩张的病变导管或周围部分腺体,乳头凹陷者,同时行乳头整形术。并使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协助治疗:采用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方剂:柴胡10g、陈皮10g、银花30g、蒲公英30g、瓜蒌5g、白花蛇舌草30g、生山楂10g、虎杖30g、丹参15g。乳头溢液呈血性者加茜草炭9g、生地榆9g、仙鹤草30g;溢液呈水样者加薏苡仁15g、泽泻9g;肿块日久不消加三棱、莪术各10g;脓肿破溃不愈或有瘘管者加黄芪、当归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月经期量多者停用。
1.3疗效标准
显效:红肿完全消退,局部肿块消散,疮面愈合。有效:红肿完全消退,疮面愈合,但局部遗留肿块未散;或红肿完全消退,但疮面未愈合。无效:局部症状未改善或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为35.00%,有效为40.00%,总有效为75.00%。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妇科疾病,真正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通常认为其发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非周期性疼痛、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凹陷等。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由乳腺导管畸形不畅导致,通常采用乳导管介入治疗与B超穿刺治疗。前者主要特点在于能对畸形不畅的乳管进行疏通,同时有效清除积聚在乳管内的病变产物,对炎症有效控制。地塞米松能舒缓毛细血管,控制细胞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患者恢复。后者主要针对乳腺脓肿患者,具有创伤小、容易恢复的特点。由此可见西医治疗的关键在于直接对病变导管进行治疗,而对患者全身免疫状态的调节存在一定缺陷。
中医学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与肝胃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患者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肝气郁滞、营气不从、气滞血瘀、聚而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破成瘘,故乳头凹陷、乳络失于通畅是发病基本条件。在浆细胞性乳腺炎围手术期,笔者采用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使局部炎症消褪,肿块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其中8例脓肿形成者在穿刺冲洗后转成肿块型行手术切除。单纯清除病灶,炎症容易复发或反复发作,而使用抗生素往往对慢性炎性肿块、脓肿或瘘管难以奏效。中药治疗不仅能够提高炎性肿块的切除率,而且有利于稳定病情、加快手术创面的愈合,也有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故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相得益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百拇医药(周志村)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冲洗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据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41%~5.36%。多发生在30~45岁非哺乳期妇女或绝经期的妇女,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以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为特点。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浆细胞乳腺炎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4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均为女性。年龄26~52岁,平均40岁。未婚2例,已婚38例并有生育史。单侧发病39例,其中左侧22例,右侧17例,双侧乳房同时发病1例。病程10天~5年,平均9个月。按1:1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根据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程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脓肿已经形成者,在B超定位下行脓肿穿刺引流,并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术后加压包扎,根据病情可反复进行。有肿块者切除肿块,尤其是输乳管的切除是手术关键,治疗要点是手术切除肿块及周围扩张的病变导管或周围部分腺体,乳头凹陷者,同时行乳头整形术。并使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协助治疗:采用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方剂:柴胡10g、陈皮10g、银花30g、蒲公英30g、瓜蒌5g、白花蛇舌草30g、生山楂10g、虎杖30g、丹参15g。乳头溢液呈血性者加茜草炭9g、生地榆9g、仙鹤草30g;溢液呈水样者加薏苡仁15g、泽泻9g;肿块日久不消加三棱、莪术各10g;脓肿破溃不愈或有瘘管者加黄芪、当归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月经期量多者停用。
1.3疗效标准
显效:红肿完全消退,局部肿块消散,疮面愈合。有效:红肿完全消退,疮面愈合,但局部遗留肿块未散;或红肿完全消退,但疮面未愈合。无效:局部症状未改善或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为35.00%,有效为40.00%,总有效为75.00%。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妇科疾病,真正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通常认为其发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非周期性疼痛、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凹陷等。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由乳腺导管畸形不畅导致,通常采用乳导管介入治疗与B超穿刺治疗。前者主要特点在于能对畸形不畅的乳管进行疏通,同时有效清除积聚在乳管内的病变产物,对炎症有效控制。地塞米松能舒缓毛细血管,控制细胞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患者恢复。后者主要针对乳腺脓肿患者,具有创伤小、容易恢复的特点。由此可见西医治疗的关键在于直接对病变导管进行治疗,而对患者全身免疫状态的调节存在一定缺陷。
中医学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与肝胃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患者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肝气郁滞、营气不从、气滞血瘀、聚而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破成瘘,故乳头凹陷、乳络失于通畅是发病基本条件。在浆细胞性乳腺炎围手术期,笔者采用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使局部炎症消褪,肿块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其中8例脓肿形成者在穿刺冲洗后转成肿块型行手术切除。单纯清除病灶,炎症容易复发或反复发作,而使用抗生素往往对慢性炎性肿块、脓肿或瘘管难以奏效。中药治疗不仅能够提高炎性肿块的切除率,而且有利于稳定病情、加快手术创面的愈合,也有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故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相得益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百拇医药(周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