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应用对比评价
【摘要】目的:了解常规心电图技术、动态心电图技术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意义。方法:筛选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43例冠心病患者,以常规心电图技术(A组)、动态心电图技术(B组)展开诊断,同时对两种技术检查结果展开比较。结果:A组中心律失常结果为阳性的有24例(55.81%),B组有32例(74.42%),P<0.05。结论: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诊断工作中,选择动态心电图技术可行性更高,有助于提升诊断工作阳性率,推荐选用。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技术;心律失常;阳性率;常规心电图技术
临床诊断冠心病时,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心律失常,诊断难度就会明显增大,甚至引起漏诊现象,而展开动态心电图技术则有助于提升阳性率,充分控制漏诊事件发生。此次为了解动态心电图技术实践效率,通过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43例冠心病患者的资料,均以两种方案展开诊断工作,旨在规避漏诊现象,在了解患者病情状况的基础上,有助于改善冠心病转归。
1对象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筛选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43例冠心病患者,女患者18例,男患者25例;年齡53~80岁,均值(61.20±1.99)岁;病程0.4~11年,均值(5.00±2.00)年。4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技术,B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
1.2方法
1)嘱咐患者停药3d后,予以心电图技术检查。2)诊断前,嘱咐患者维持平卧体位,确保身心均处于轻松状后,即可展开常规心电图技术,设备纸速选定每秒25.0mm,而增益则选定10.0mm/mV。3)诊断完毕后,选择动态心电图专用系统对患者再次展开检查,检查中指导患者适时转变体位,并对其24小时心电图指数的变化曲线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分别展开两种检查技术后,观察43例患者中的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及其阳性率。
1.4数据统计
重点选用SPSS 20.0软件展开此统计工作,43例患者阳性率由“(n/%)”进行分析,对两种技术诊断结果展开比较,如果呈现差异性,则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A组病例心律失常结果为阳性的有24例,阳性率是55.81%(24/34),B组有32例,阳性率是74.42%(32/34),P<0.05。此外,A组中有2例(4.65%)成对房性早搏病例,6例(13.95%)房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3例(6.98%)成对室早,室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8例(18.60%)短阵室速,B组分别有15例(34.88%)、18例(41.86%)、17例(39.53%)和20例(46.51%),P<0.05。
3讨论
谢玉华等强调,冠心病本身属慢性疾病类型,在老年人群中表现出高发病率特征,机体心脏中的冠状动脉组织通常会呈现出狭窄状以及阻塞状,以至于其血流动力指数发生异常变化,不仅会使患者心肌组织中出现供血不足问题,而且还可能会有心肌梗死或者是心绞痛等症状出现,甚至诱发心衰,死亡率高。一般而言,心肌炎、冠心病或者是心肌病等都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通常伴随着心悸现象或者是胸闷症状等出现,存在猝死风险,因此,为改善预后,需要展开早期诊疗工作,但是患者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漏诊问题时有发生,优化诊断方案也是当务之急。
对于存在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展开诊断工作时,选择心电图技术不仅具有环境优势和便捷优势,而且还有无创性、低价性以及可重复性等特征。因此其应用范围普遍偏广,具体又可以细分成常规心电图技术以及动态心电图技术等类型。其中,常规心电图技术在价格以及操作程序方面都有优势,除了重复性好外,还表现出无创性特征,在缩短检查流程操作时长的基础上,适用范围较广。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漏诊问题,如果机体心脏组织中的血流动力指数未出现明显波动,且未出现心肌缺血现象,就可能会误诊,无法实现对患者病情状况的客观判断。与之相比,动态心电图技术除了可以对机体心电信号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外,如果患者病情表现出非持续性特征,选择该诊断技术同样具有较高检出率,不仅能多次数、连续性地对机体心电信号值进行记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记录值进行集合,即可对其心电信号具体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实现对阵发性或者是短暂性心律失常症状的准确测定。A组中心律失常结果为阳性的有24例(55.81%),B组有32例(74.42%),(P<0.05)。此外,B组在短阵室速、成对房性早搏、成对室早、房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以及室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等方面的检出率比A组高,(P<0.05)。
综上所述,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通过展开动态心电图技术,除了可提升阳性率外,还能准确观察机体心律失常症状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以及冠脉组织的缺血程度等信息,同时还可对其心电信号展开及时监测,推荐选用。, http://www.100md.com(李宏伟)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技术;心律失常;阳性率;常规心电图技术
临床诊断冠心病时,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心律失常,诊断难度就会明显增大,甚至引起漏诊现象,而展开动态心电图技术则有助于提升阳性率,充分控制漏诊事件发生。此次为了解动态心电图技术实践效率,通过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43例冠心病患者的资料,均以两种方案展开诊断工作,旨在规避漏诊现象,在了解患者病情状况的基础上,有助于改善冠心病转归。
1对象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筛选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43例冠心病患者,女患者18例,男患者25例;年齡53~80岁,均值(61.20±1.99)岁;病程0.4~11年,均值(5.00±2.00)年。4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技术,B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
1.2方法
1)嘱咐患者停药3d后,予以心电图技术检查。2)诊断前,嘱咐患者维持平卧体位,确保身心均处于轻松状后,即可展开常规心电图技术,设备纸速选定每秒25.0mm,而增益则选定10.0mm/mV。3)诊断完毕后,选择动态心电图专用系统对患者再次展开检查,检查中指导患者适时转变体位,并对其24小时心电图指数的变化曲线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分别展开两种检查技术后,观察43例患者中的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及其阳性率。
1.4数据统计
重点选用SPSS 20.0软件展开此统计工作,43例患者阳性率由“(n/%)”进行分析,对两种技术诊断结果展开比较,如果呈现差异性,则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A组病例心律失常结果为阳性的有24例,阳性率是55.81%(24/34),B组有32例,阳性率是74.42%(32/34),P<0.05。此外,A组中有2例(4.65%)成对房性早搏病例,6例(13.95%)房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3例(6.98%)成对室早,室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8例(18.60%)短阵室速,B组分别有15例(34.88%)、18例(41.86%)、17例(39.53%)和20例(46.51%),P<0.05。
3讨论
谢玉华等强调,冠心病本身属慢性疾病类型,在老年人群中表现出高发病率特征,机体心脏中的冠状动脉组织通常会呈现出狭窄状以及阻塞状,以至于其血流动力指数发生异常变化,不仅会使患者心肌组织中出现供血不足问题,而且还可能会有心肌梗死或者是心绞痛等症状出现,甚至诱发心衰,死亡率高。一般而言,心肌炎、冠心病或者是心肌病等都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通常伴随着心悸现象或者是胸闷症状等出现,存在猝死风险,因此,为改善预后,需要展开早期诊疗工作,但是患者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漏诊问题时有发生,优化诊断方案也是当务之急。
对于存在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展开诊断工作时,选择心电图技术不仅具有环境优势和便捷优势,而且还有无创性、低价性以及可重复性等特征。因此其应用范围普遍偏广,具体又可以细分成常规心电图技术以及动态心电图技术等类型。其中,常规心电图技术在价格以及操作程序方面都有优势,除了重复性好外,还表现出无创性特征,在缩短检查流程操作时长的基础上,适用范围较广。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漏诊问题,如果机体心脏组织中的血流动力指数未出现明显波动,且未出现心肌缺血现象,就可能会误诊,无法实现对患者病情状况的客观判断。与之相比,动态心电图技术除了可以对机体心电信号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外,如果患者病情表现出非持续性特征,选择该诊断技术同样具有较高检出率,不仅能多次数、连续性地对机体心电信号值进行记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记录值进行集合,即可对其心电信号具体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实现对阵发性或者是短暂性心律失常症状的准确测定。A组中心律失常结果为阳性的有24例(55.81%),B组有32例(74.42%),(P<0.05)。此外,B组在短阵室速、成对房性早搏、成对室早、房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以及室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等方面的检出率比A组高,(P<0.05)。
综上所述,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通过展开动态心电图技术,除了可提升阳性率外,还能准确观察机体心律失常症状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以及冠脉组织的缺血程度等信息,同时还可对其心电信号展开及时监测,推荐选用。, http://www.100md.com(李宏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