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作用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作用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为正常急诊抢救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流程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护理总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具有辅助治疗、降低并发症的作用,且护理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诊抢救;护理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急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几年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每年有新发心肌梗塞患者50万人次以上,目前临床上共计患者人数在200万以上。急诊抢救工作能够及时地控制心肌梗塞患者病情,为其进一步治疗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近几年随着临床护理理念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在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应用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临床对该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完善性。因此,本次论文主要针对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作用分析进行研究,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龄范围在41~78岁,平均年龄(52.25±2.1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龄范围在40~77岁,平均年龄(53.25±2.61)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本临床资料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正常急诊抢救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流程护理。1)对照组:根据心肌梗塞急诊抢救流程对患者实施常规抢救,对于严重者实施专科室住院治疗。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抢救护理、再灌注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急诊流程护理。①抢救护理主要是针对心肌梗塞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心电监控护理,血氧测试护理以及抢救设备和除颤护理等,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施监控。②再灌注治疗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溶栓情况实施观察护理,并且针对性的采取并发症预防护理,降低急诊抢救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患者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惧和心理焦虑,进而严重影响抢救,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暗示,以保障治療的有效率。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中的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进而判定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护理作用。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n(%)]表示,数据组间统计学处理比较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卡方(x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护理总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其中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护理总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加,急诊每年的首诊率也逐渐增加。面对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会表现为胸骨剧烈疼痛,心率失常,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急诊抢救治疗和效率成为了我国急诊工作相关人员的主要责任。随着临床护理应用效果的提升,其在各个科室内的应用均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针对急诊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护理抢救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国内急诊科室护理研究的重点。谢静贤在其研究中以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应用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张梅在其研究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发现优化护理后的抢救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本次研究中也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式针对常规急诊抢救流程和联合护理流程护理对急诊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总效果及抢救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护理总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与谢静贤和张梅等研究结果相近,均阐述了在传统常规急诊抢救心肌梗塞患者的基础上增加护理能够提高抢救效果,降低抢救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本次研究中还得出了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具有提高护理效果的作用,再次拓展了研究范围,为临床护理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验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具有辅助治疗,降低并发症的作用,且护理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百拇医药(姜丽英 唐先翠 姜丽娜)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诊抢救;护理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急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几年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每年有新发心肌梗塞患者50万人次以上,目前临床上共计患者人数在200万以上。急诊抢救工作能够及时地控制心肌梗塞患者病情,为其进一步治疗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近几年随着临床护理理念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在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应用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临床对该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完善性。因此,本次论文主要针对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作用分析进行研究,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龄范围在41~78岁,平均年龄(52.25±2.1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龄范围在40~77岁,平均年龄(53.25±2.61)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本临床资料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正常急诊抢救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流程护理。1)对照组:根据心肌梗塞急诊抢救流程对患者实施常规抢救,对于严重者实施专科室住院治疗。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抢救护理、再灌注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急诊流程护理。①抢救护理主要是针对心肌梗塞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心电监控护理,血氧测试护理以及抢救设备和除颤护理等,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施监控。②再灌注治疗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溶栓情况实施观察护理,并且针对性的采取并发症预防护理,降低急诊抢救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患者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惧和心理焦虑,进而严重影响抢救,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暗示,以保障治療的有效率。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中的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进而判定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护理作用。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n(%)]表示,数据组间统计学处理比较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卡方(x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护理总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其中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护理总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加,急诊每年的首诊率也逐渐增加。面对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会表现为胸骨剧烈疼痛,心率失常,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急诊抢救治疗和效率成为了我国急诊工作相关人员的主要责任。随着临床护理应用效果的提升,其在各个科室内的应用均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针对急诊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护理抢救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国内急诊科室护理研究的重点。谢静贤在其研究中以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应用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张梅在其研究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发现优化护理后的抢救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本次研究中也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式针对常规急诊抢救流程和联合护理流程护理对急诊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总效果及抢救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护理总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与谢静贤和张梅等研究结果相近,均阐述了在传统常规急诊抢救心肌梗塞患者的基础上增加护理能够提高抢救效果,降低抢救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本次研究中还得出了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具有提高护理效果的作用,再次拓展了研究范围,为临床护理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验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护理具有辅助治疗,降低并发症的作用,且护理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百拇医药(姜丽英 唐先翠 姜丽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