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通阻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2)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1.1.1 病例选择 2015年至2016年于贵阳中医学院妇科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且中医证型辨证为寒凝血瘀型患者[1,6-7]。
1.1.2 一般资料分布 1)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灌肠组30例:年龄平均(33.50±6.77)岁;病程时长平均(21.90±27.71)月;治疗前症状积分平均(8.20±3.17)分。
2)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口服组30例:年龄平均(33.73±6.24)岁;病程时长平均(23.83±50.42)月;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平均(7.97±2.77)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时长、中医证候症状评分具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灌肠组:痛经26例,月经不调11例,巧囊17例;口服组痛经22例,月经不调9例,巧克力囊肿15例。
1.2 方法
灌肠组患者予温经通阻方保留灌肠,1000mL水煎为600mL,100mL/袋,1袋/次,每日1次。该方由桂枝30g、细辛15g、三棱30g、延胡索30g、乳香15g、刘寄奴30g、莪术30g、水蛭15g、没药15g、赤芍30g、麻黄20g、巴戟天20g、蛇床子30g、香附30g、乌药30g、泽兰叶30g、茯苓20g、徐长卿30g、皂角刺30g、山栀15g、忍冬藤30g、鸡血藤30g、透骨草30g组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