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 2021年第11期
编号:1487036
催眠疗法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10日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1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镇痛方法,3观察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疼痛评分的比较,2负性情绪的比较,3睡眠质量的比较,4满意度的比较,3讨论
     郭淑芸 苏 丽 张 玲 纪丽平 谭子叶 赫晓贾 高 翔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石家庄 050000

    疼痛作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由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痛苦体验和感受[1]。疼痛一方面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脑血管负荷增加,另一方面会因为疼痛而引起焦虑、抑郁、烦躁、食欲不振、疲劳、失眠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近年来,随着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递增,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患者常因为组织缺血导致的剧烈疼痛而就诊,若患肢长期剧烈疼痛而未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3-5]。因下肢动脉缺血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且对镇痛药物反应较差,一般镇痛药物很难奏效,强阿片类镇痛药物虽然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疼痛有效,但是持续时间很短,需要增加药量来维持镇痛效果,而大剂量的麻醉类镇痛药物使用后存在抑制呼吸的风险[4,6]。因此,安全有效地管理患者的疼痛症状并缓解其焦虑等情绪至关重要。1955年,英国医学协会正式提出将催眠疗法应用于医学领域,其通过运用行为技术结合言语暗示,引导患者进入一种高度专注、放松的状态,从而顺应治疗者的言语暗示而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7]。催眠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可以改变患者对疼痛的体验,同时还可以在非治疗时间管理疼痛[8]。本研究探讨催眠疗法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3—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明确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2)年龄为18~75岁;(3)Fontaine分期[9]为Ⅱb期、Ⅲ期和Ⅳ期。排除标准:(1)存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伴有意识障碍;(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3)存在听力障碍;(4)存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5)有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史;(6)过量饮酒(饮酒量每周≥280 g)或有药物滥用史。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4)。对照组采用三阶梯镇痛方案,试验组采用催眠镇痛方案。试验组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28~75岁,平均(57.2±6.5)岁;Fontaine分期:Ⅱb期22例,Ⅲ期14例,Ⅳ期6例;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9例;年龄29~75岁,平均(56.7±7.1)岁;Fontaine分期:Ⅱb期24例,Ⅲ期13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