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床时间对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内皮,下肢,1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方法,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4统计学方法,2结果,1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2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的比较,3讨论
许钰伽 ,吴洲鹏,赵纪春,刘晓艳 ,刘 莉 ,黄 靖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2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大隐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疾病中常见的静脉疾病,发生率为35%[1],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采取抬高患肢、制动、压力治疗等方法。手术治疗包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激光治疗、旋切治疗、硬化剂治疗等[2]。目前临床上常规要求手术患者术后卧床3天再下床活动,这一措施提高了患者术后安全性,但也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国外研究表明,术后下床行走可以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3-4],但术后下床时间仍存在争议,下床时间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也不清楚,且国内针对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下床时间对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6—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0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下肢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诊断标准[5];(2)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伴有小腿胀痛和肿胀,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3)大隐静脉及穿通支瓣膜功能不全;(4)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且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5)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年老体弱,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手术耐受力较差;(2)伴深静脉阻塞;(3)合并急性静脉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分为3组,每组35例。第一天组患者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第二天组患者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第三天组术后第三天下床活动。3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clinical etiology anatomy pathophysiology,CEAP)分级、文化程度、患肢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