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现状及诊疗进展△
抗凝,溶栓,1危险因素,1CVC,2年龄,3相关疾病及合并症,4药物,5血栓形成倾向,2临床症状,3诊断,1临床表现,2影像学检查,3实验室检查,4治疗,5小结与展望
谭梓仪,职康康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上海 200003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指静脉内血凝块形成、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至静脉内引起的栓塞,其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DVT是其主要表现,好发于成年人,据美国流行病学数据分析,成年人VTE的年发病率超过(142~300)/10万[1],而儿童VTE的发病率低,为(0.07~0.14)/万[2]。在住院儿童中,随着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使用率的升高,VTE的发生率逐步升高,同时随着诊断性影像学检查设备的完善、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临床诊疗过程中对儿童VTE关注度的提升,儿童VTE的诊出率也随之提高,可达0.29/万[3]。VTE患儿可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PE或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造成更高的病死率和更严重的后遗症[4-5],因此,明确儿童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诊断,对于预防VTE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危险因素
1.1 CVC
CVC的使用是儿童VTE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了提高对住院儿童的支持性护理水平,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内,CVC得到了广泛应用[6]。使用CVC能够提高住院儿童的护理质量,但同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感染、败血症和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us,CRT)等。研究发现,50%~80%的儿童VTE的发生与CVC的使用有关[7]。
1.1.1 CVC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根据CVC的不同类型,其暴露于人体血液的时间一般为2周至半年。由于CVC是人造材料,表面缺乏内皮层,内皮层功能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血,因此,缺乏内皮层功能的CVC更易造成血小板黏附和凝血。CVC的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激活了人体接触途径,致使接触系统激活,是机体抵御外来物质机制的一部分,会导致激肽生成、补体激活、凝血酶生成,最终促进炎症和血栓形成[8]。
1.1.2 CVC类型
CVC可通过近端中心静脉置入,称为经中心静脉置入的CVC,也可通过外周静脉置入,称为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7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