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周刊》 > 20189
编号:13596575
仲景承《内经》治病重视阳气(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5日 《健康周刊》 20189
     【摘 要】阴阳学说在《内经》时代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本文继承《内经》的重阳思想,详诉阳气的含义;从生理病理方面阐释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及仲景具体“扶阳”治病;对后世《伤寒论》六经辨证少阴病证的辨证论治及现代火神派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开出别具一格的花朵。

    【关键词】内经;仲景;阳气;影响

    1、阳气的内涵

    古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组成,阴阳的生成与“太极”密切相关,它犹如一股气在周流,在升降浮沉变化过程中产生了阴阳,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关键。阴阳学说来自《周易》,《周易》分别把乾坤代指阳阴,其中乾为至阳,由纯六阳爻组成,其性纯阳刚健,乃天元之始,万物之父[1]。《黄帝内经》继承《周易》中阳气的学术思想,对阴阳二气的相关理论做了重要的阐释,阴阳理论作为哲学观和方法论逐渐被医学领域所应用。人体之气有阴阳之分,然而其重要性并非等量齐观。观《内经》原文阳气“若天与日”;“阳气通天”;“阳密乃固”等不难看出,在维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关系中阳气在人身发挥着主导作用。《素问经注解.卷一》有“生生之气,阳气也”之说,提出人身以阳为本,阳气是生命的基本构成物质。《内经》采用取象比类法把人身的阳气比作太阳,它的升降布散运转,盛衰消长变化,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生理状态下中扮演着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煦周身、气化推动的角色。若运行失常则肌表失卫外邪趁虚内陷;阴阳失衡温煦肌体功能失司,轻者寿命折损,重者阳气渐耗造成死亡。因其生理功能,随之阳气被定义为具有温养组织脏腑,维持生理功能和固护肌表等作用,并充盈周身的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原动力。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就是随着人体阳气的盛衰而变化,因此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应当顾护阳气。
, http://www.100md.com
    2、阳气的生理及病理辨治

    2.1外固肌肤、抵御邪袭

    《伤寒论》中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不当,汗出不止,阳气失去其固外作用,机体易受外邪侵袭恶风;阳气失固,津液外耗致小便难,肢体挛急,屈伸功能障碍。仲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此条文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阳亡、二是津伤,津伤比阳亡问题更突出地显现在临床症状上。分析疾病发展矛盾主次不难看出,亡阳是疾病的主要矛盾。亡阳导致津伤仲景仅用回阳法论治,阳气固则津液自生。观《内经》“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为阴精固密于外,使阴不外泄。仲景把握其要义,抓住问题关键,治疗效果事半功倍。“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在内,强调了阳气在阴阳平衡中的主导作用。阳气的防御作用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力,它是人体免疫系统进行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抵抗细菌、病毒的侵袭。

    2.2内温脏腑、养神柔筋
, 百拇医药
    《内经》较详细阐述了阳气温煦肌表及脏腑的生理功能,而《伤寒论》详述其病理,并在治疗上提出具体方药。对于阳气虚少不能养筋的病理状态在《伤寒论》有详细的描述。太阳病篇中外感于寒,在发汗解表的过程中过汗伤阳,阳气失去其濡养筋脉作用,以致筋脉关节病变。四肢是诸阳之末,阳气失常不能布达四肢发挥其养筋作用,则四肢病变诸生。仲景用桂枝加附子汤及时扶阳从而治疗临床筋骨关节病证。再如伤寒病及少阴,肾阳衰微,阴寒内盛,导致肌体反应不灵敏,出现“但欲寐”。此处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反应阳气推动、鼓舞人体精神活动作用失司。阳衰导致的“内拘急,四肢疼”,从病理方面反映了阳气能柔养筋脉。四肢关节屈伸不利,严重者导致的肢体疼痛是阳虚影响到了人体精血津液的施布、循行。血行缓滞,津液不布有形物质代谢失常,仲景用四逆汤治疗。此方非补益阳气,而是在于对阳气的收敛、潜藏。《内经》从内伤阳损导致神、筋病变两个方面阐述了阳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阳气温煦脏腑功能的失常在《伤寒论》三阴病中举足轻重。太阴病基本病理为脾阳虚弱,失去其温煦功能。此处脾阳即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应。脾胃居中焦,脾主运化需仰赖于中焦阳气的温运推助。太阴病提纲中腹满、下利均为脾阳亏虚,失于温养,导致脏腑运化功能失常所致。仲景辨其为脏有寒,并提出“四逆辈”治疗。阳气源于脾而根于肾[2]。仲景在治疗上采用扶阳抑阴法,根据阳虚、阴寒的程度具体选方。药物多用姜、附、桂,方用四逆汤治疗。纵观《伤寒论》全书,仲景治疗疾病尤重视先后天的阳气。
, http://www.100md.com
    2.3 阴阳协调,相互为用

    阳气运行失常不仅在外感病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内伤疾病的发生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内伤疾病中更多的体现在阴阳二者的相互关系上。《生气通天论》对煎厥有如下描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積于夏,使人煎厥。”劳累过度导致阳气亢盛于外失其所用,亢阳伤阴又逢盛夏之阳煎熬真阴,孤阳外浮,真阴内夺以致昏厥不省人事,又见目盲不能视,耳闭不可听。亢盛的阳气耗伤阴精,阴阳失调。薄厥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则气逆,阳气上逆迫使气血不循常道,导致昏厥。煎厥、薄厥病机实质一虚一实,虚则精气脱失,实则气逆肝阳爆张,阳气不行。都反映了阳气的运行失常,阴阳失调的总病机。阴阳失调导致的疾病在《内经》中多有描述,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应重视阴阳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气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精不断地起与阳气相应,阴精需要阳气温煦气化从水谷精微中摄取营养物质,阳气以阴精为物质基础,阳气为阴精固密于外,使其不外泄。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最重要病理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阳气受损或运行失常是疾病的根源。仲景认为,在人体的生理、病理等诸多过程中,阳气始终占主导地位。 生理上,阳气的推动和激发,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病理上,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破坏了阳主阴从的格局,即打破了“阳主”之地位。虽然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强调阴阳平衡,对立统一,但仲景认为,阴和阳始终存在阳主阴从关系,故在理论上遵从阳主阴从,在辨证上以阴阳统分万病,, 百拇医药(范增慧)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