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患者上肢手术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14例,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传统组采取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超声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对比两组不同麻醉效果。结果:超声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要短于传统组、局麻药用量少于传统组(p<0.05);超声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8.2%高于传统组的84.2%(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起效时间更短,有利于保证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超声,臂叢神经阻滞,上肢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044-0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被普遍用于上肢手术当中,但回顾发现,该麻醉技术却有着一些缺点,如:导致神经损伤,血管内注射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阻滞失败率高等,这些均会给手术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临床超声水平的发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上肢手术的安全陛。现就对此展开下文分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14例,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传统组患者57例,男、女分别是32例、25例,年龄18~62岁,平均值40.1±3.3岁。超声组患者57例,男、女分别是33例、24例,年龄20~65岁,平均值41.5±3.4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值差异性不大(p>0.05)。
1.2麻醉方法术前做常规准备,进入手术室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麻醉开始前半小时,取0.04mg/kg咪达唑仑、0.1-0.2ug/kg舒芬太尼行静脉推注,至获得良好镇静后,开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维持皆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操作方法:选用0.375%罗哌卡因为局麻用药,超声组患者对其穿刺点做常规消毒处理,然后铺设无菌洞巾,借助超声探头的使用,扫描臂丛神经和其四周组织,取合适穿刺针做穿刺处理,借助超声屏幕显示,监视穿刺针达到了臂丛神经时,助手推注局麻药液,以目标神经为中心,四周注射药液,通过屏幕观察臂丛神经已经被麻醉药液浸润、包围后,将穿刺针退出,完成麻醉。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盲探法:触及前中斜角肌间沟进针寻找异感,反复5次还未找到异感者,用触及横突法完成臂丛神经阻滞。
1.3效果评价两组有关麻醉参数效果比较: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患者主观无痛觉、术中不需使用镇静剂,手术过程顺利,此为优;主观感觉有微痛感,使用小剂量镇痛药后可完成手术,此为良;痛感显著,不能忍受,需改变麻醉方法,此为差。
1.4统计学应用将SPSS17.0统计学软件应用到组间所得指标评价结果的分析中,有关麻醉参数指标数据用(x±s)表示,组间用t阐述表达,麻醉效果优良率使用例表示,用x2检验,无论哪一指标为P<0.05均能突出实验价值。
2结果
2.1有关两组麻醉效果参数指标的比较超声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要短于传统组,且局麻药用量少于传统组(p<0.05),差异值意义鲜明。表1:
2.2麻醉效果比较超声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8.2%高于传统组的84.2%(P<0.05),差异值有意义。传统组有2例麻醉效果差者需改为全麻完成手术,阻滞失败率3.5%。表2:
2.3并发症超声组有2例麻醉药误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3.5%;传统组麻醉药误入血管2例、惊厥1例、止血带反应1例,并发症发生率7.0%。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x2=0.704,/>0.05)。
3讨论
超声技术有着无创性、定位精准、可实现动态观察、操作方便等一系列优点。通过超声图像显示,能够清晰显示出臂丛神经和其伴行血管的图像,经超声引导的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不仅实现了在直视条件下直接阻滞神经,而且还能够细致观察到神经周围结构,实现对局麻药物扩散情况的动态性查看,有利于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
与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做对比来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超声影像看到神经,既能避免盲探操作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又能有效的避开血管神经,为患者提供既有效、又安全的麻醉服务。
从本次数据研究结果分析来看,通过超声引导,清晰的显示出臂丛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结构,有利于指导穿刺针穿刺方向的灵活调整,一方面促使局麻药物均匀、快速的扩散,一方面又能保证确切的麻醉起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穿刺方法的盲目性。除此之外,麻醉医师在可视的状态下操作,能有效避开神经、血管等,准确把药液浸润到神经四周,减小由于盲目穿刺而造成的神经损伤、血肿、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几率,保证麻醉的安全性。
总结而言,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操作完成时间较短、镇痛效果佳,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短,有利于保证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种既准确有效、又安全的方法,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http://www.100md.com(程加文)
[关键词]超声,臂叢神经阻滞,上肢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044-0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被普遍用于上肢手术当中,但回顾发现,该麻醉技术却有着一些缺点,如:导致神经损伤,血管内注射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阻滞失败率高等,这些均会给手术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临床超声水平的发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上肢手术的安全陛。现就对此展开下文分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14例,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传统组患者57例,男、女分别是32例、25例,年龄18~62岁,平均值40.1±3.3岁。超声组患者57例,男、女分别是33例、24例,年龄20~65岁,平均值41.5±3.4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值差异性不大(p>0.05)。
1.2麻醉方法术前做常规准备,进入手术室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麻醉开始前半小时,取0.04mg/kg咪达唑仑、0.1-0.2ug/kg舒芬太尼行静脉推注,至获得良好镇静后,开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维持皆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操作方法:选用0.375%罗哌卡因为局麻用药,超声组患者对其穿刺点做常规消毒处理,然后铺设无菌洞巾,借助超声探头的使用,扫描臂丛神经和其四周组织,取合适穿刺针做穿刺处理,借助超声屏幕显示,监视穿刺针达到了臂丛神经时,助手推注局麻药液,以目标神经为中心,四周注射药液,通过屏幕观察臂丛神经已经被麻醉药液浸润、包围后,将穿刺针退出,完成麻醉。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盲探法:触及前中斜角肌间沟进针寻找异感,反复5次还未找到异感者,用触及横突法完成臂丛神经阻滞。
1.3效果评价两组有关麻醉参数效果比较: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患者主观无痛觉、术中不需使用镇静剂,手术过程顺利,此为优;主观感觉有微痛感,使用小剂量镇痛药后可完成手术,此为良;痛感显著,不能忍受,需改变麻醉方法,此为差。
1.4统计学应用将SPSS17.0统计学软件应用到组间所得指标评价结果的分析中,有关麻醉参数指标数据用(x±s)表示,组间用t阐述表达,麻醉效果优良率使用例表示,用x2检验,无论哪一指标为P<0.05均能突出实验价值。
2结果
2.1有关两组麻醉效果参数指标的比较超声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要短于传统组,且局麻药用量少于传统组(p<0.05),差异值意义鲜明。表1:
2.2麻醉效果比较超声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8.2%高于传统组的84.2%(P<0.05),差异值有意义。传统组有2例麻醉效果差者需改为全麻完成手术,阻滞失败率3.5%。表2:
2.3并发症超声组有2例麻醉药误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3.5%;传统组麻醉药误入血管2例、惊厥1例、止血带反应1例,并发症发生率7.0%。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x2=0.704,/>0.05)。
3讨论
超声技术有着无创性、定位精准、可实现动态观察、操作方便等一系列优点。通过超声图像显示,能够清晰显示出臂丛神经和其伴行血管的图像,经超声引导的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不仅实现了在直视条件下直接阻滞神经,而且还能够细致观察到神经周围结构,实现对局麻药物扩散情况的动态性查看,有利于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
与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做对比来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超声影像看到神经,既能避免盲探操作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又能有效的避开血管神经,为患者提供既有效、又安全的麻醉服务。
从本次数据研究结果分析来看,通过超声引导,清晰的显示出臂丛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结构,有利于指导穿刺针穿刺方向的灵活调整,一方面促使局麻药物均匀、快速的扩散,一方面又能保证确切的麻醉起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穿刺方法的盲目性。除此之外,麻醉医师在可视的状态下操作,能有效避开神经、血管等,准确把药液浸润到神经四周,减小由于盲目穿刺而造成的神经损伤、血肿、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几率,保证麻醉的安全性。
总结而言,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操作完成时间较短、镇痛效果佳,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短,有利于保证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种既准确有效、又安全的方法,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http://www.100md.com(程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