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新发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60例,按照症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选择脑梗死后患者在临床上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病例,其中脑干梗死18例,小脑梗死42例,大脑半球梗死20例;对照组选择脑梗死后以偏瘫为主要表现而无共济失调症状的患者;对两组患者以及观察组不同梗死部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后各时间节点随访BI及减少的NIHSS百分数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与脑干梗死、小脑梗死后发生共济失调患者比较,大脑后半球梗死后发生共济失调患者院后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佳(P<0.05)。結论: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存在确切的不良影响,尤其应针对小脑和脑干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积极干预,加强康复指导、改善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共济失调;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5-00-02
共济失调主要是由非肌肉无力因素导致的自主运动笨拙,是由神经系统各部位诸多病因参与所诱发的。患者自述行走、坐位状态下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手活动不准确,伴震颤感和语言含混表现。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脑梗死后不同部位引起共济失调症状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脑干性共济失调;半球性共济失调(主要指额叶和内囊前肢)主要指额叶和内囊前肢[1]。本文通过对共济失调患者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比较分析,指导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康复。
1 对象及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新发脑梗死患者。按照症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脑梗死后患者在临床上以共济失调(如醉酒步态、辨距不良、语言障碍、眼球震颤等)为主要表现,按梗死部位又分为:脑干梗死组18例:年龄平均57.2±4.6岁,男12例、女6例,既往高血脂病史8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有烟酒史者10例;小脑梗死组42例:年龄平均57.6±4.7岁,男28例、女14例,既往高血脂病史20例、高血压21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2例,有烟酒史者26例;大脑半球梗死组20例:年龄平均57.1±4.2岁,男14例、女8例,既往高血脂病史9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5例,有烟酒史者12。对照组选择脑梗死后以偏瘫为主要表现而无共济失调症状的患者80例:年龄平均57.3±4.7岁,男54例、女26例,既往高血脂病史37例、高血压42例、冠心病32例、糖尿病1例,有烟酒史者51例。选取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既往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个人史(如吸烟史、饮酒史等)及家族史等方面皆体现出均衡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指标观察 对共济失调的患者与偏瘫患者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对照比较;对观察组中脑干梗死组、小脑梗死组、大脑半球梗死组患者进行NIHSS、BI评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后所致的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的影响。(1)各时间节点。分别在患者发病入院时、出院后随访的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4个时间节点记录两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注:因在随访的前三个月实行的是门诊随访,无脱漏病人,而在后期的三月至半年内有病人从随访过程中脱漏,为使材料完善,数据更准确,固采用前三个月数据进行比较)。(2)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记录组间患者的减少的NIHSS百分数:计算方法为:(治疗前NIHSS-治疗后NIHSS)/治疗前NIHSS×100%。(3)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BI(巴塞尔指数)评分进行评定[2]:包括进食、个人卫生、步行和上下楼梯等10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3统计学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a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_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对比两组各时间节点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 由表1数据见,观察组患者院后各时间节点随访BI及减少的NIHSS百分数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观察组不同梗死部位患者各时间节点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 与脑干梗死、小脑梗死后发生共济失调患者比较,大脑后半球梗死后发生共济失调患者院后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佳(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梗死后共济失调的发生,会使患者伴随发生如醉酒步态、辨距不良、语言障碍、眼球震颤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功能与生活,加大日常意外事件发生风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次研究从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影响的角度着手,对比分析以偏瘫为主要表现而无共济失调症状的脑梗死后患者与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脑梗死后患者其预后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后者院后各时间节点随访BI及减少的NIHSS百分数均要低于前者。分析而言,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常见临床症状是肢体运动不灵活、不协调、不准确,姿势和步态异常,容易跌倒,这些症状均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不能自理,较单纯脑梗死患者而言生存质量更低[3]。
另外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较大脑半球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小脑、脑干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BI及减少的NIHSS百分数更低,进一步分析:因脑干和小脑有着密切关联,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以作为小脑梗死的特征性体征,一旦两者受累,共济失调几乎达到100%;而大脑性共济失调较小脑、脑干性共济失调症状轻,一般患者均可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动作。现代医学认为,小脑、脑干、大脑损害均可发生共济失调,但小脑-脑干对随意运动的平衡和协调作用更为重要,小脑与脑干组织结构相连接,而这两个部位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更甚,恢复更缓慢[4]。
综上,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存在确切的不良影响,尤其应针对小脑和脑干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积极干预,加强康复指导、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顾英, 苗树川. 单侧丘脑梗死致双侧共济失调1例[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9): 981-983.
[2] 张学艳, 樊峰萍, 刘福兴, 等. ABCD2评分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用于预测眩晕患者脑梗死的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19): 2065-2067, 2076.
[3] 李强, 林茵, 唐学梅, 等. 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一例[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5(7): 369-371.
[4] 耿俊山. 丘脑梗死致共济失调性偏瘫综合征的头部MRI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 27(3): 766-767., http://www.100md.com(李真 陈琦)
【关键词】脑梗死;共济失调;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5-00-02
共济失调主要是由非肌肉无力因素导致的自主运动笨拙,是由神经系统各部位诸多病因参与所诱发的。患者自述行走、坐位状态下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手活动不准确,伴震颤感和语言含混表现。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脑梗死后不同部位引起共济失调症状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脑干性共济失调;半球性共济失调(主要指额叶和内囊前肢)主要指额叶和内囊前肢[1]。本文通过对共济失调患者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比较分析,指导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康复。
1 对象及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新发脑梗死患者。按照症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脑梗死后患者在临床上以共济失调(如醉酒步态、辨距不良、语言障碍、眼球震颤等)为主要表现,按梗死部位又分为:脑干梗死组18例:年龄平均57.2±4.6岁,男12例、女6例,既往高血脂病史8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有烟酒史者10例;小脑梗死组42例:年龄平均57.6±4.7岁,男28例、女14例,既往高血脂病史20例、高血压21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2例,有烟酒史者26例;大脑半球梗死组20例:年龄平均57.1±4.2岁,男14例、女8例,既往高血脂病史9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5例,有烟酒史者12。对照组选择脑梗死后以偏瘫为主要表现而无共济失调症状的患者80例:年龄平均57.3±4.7岁,男54例、女26例,既往高血脂病史37例、高血压42例、冠心病32例、糖尿病1例,有烟酒史者51例。选取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既往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个人史(如吸烟史、饮酒史等)及家族史等方面皆体现出均衡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指标观察 对共济失调的患者与偏瘫患者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对照比较;对观察组中脑干梗死组、小脑梗死组、大脑半球梗死组患者进行NIHSS、BI评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后所致的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的影响。(1)各时间节点。分别在患者发病入院时、出院后随访的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4个时间节点记录两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注:因在随访的前三个月实行的是门诊随访,无脱漏病人,而在后期的三月至半年内有病人从随访过程中脱漏,为使材料完善,数据更准确,固采用前三个月数据进行比较)。(2)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记录组间患者的减少的NIHSS百分数:计算方法为:(治疗前NIHSS-治疗后NIHSS)/治疗前NIHSS×100%。(3)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BI(巴塞尔指数)评分进行评定[2]:包括进食、个人卫生、步行和上下楼梯等10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3统计学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a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_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对比两组各时间节点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 由表1数据见,观察组患者院后各时间节点随访BI及减少的NIHSS百分数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观察组不同梗死部位患者各时间节点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 与脑干梗死、小脑梗死后发生共济失调患者比较,大脑后半球梗死后发生共济失调患者院后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佳(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梗死后共济失调的发生,会使患者伴随发生如醉酒步态、辨距不良、语言障碍、眼球震颤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功能与生活,加大日常意外事件发生风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次研究从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影响的角度着手,对比分析以偏瘫为主要表现而无共济失调症状的脑梗死后患者与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脑梗死后患者其预后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后者院后各时间节点随访BI及减少的NIHSS百分数均要低于前者。分析而言,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常见临床症状是肢体运动不灵活、不协调、不准确,姿势和步态异常,容易跌倒,这些症状均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不能自理,较单纯脑梗死患者而言生存质量更低[3]。
另外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较大脑半球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小脑、脑干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BI及减少的NIHSS百分数更低,进一步分析:因脑干和小脑有着密切关联,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以作为小脑梗死的特征性体征,一旦两者受累,共济失调几乎达到100%;而大脑性共济失调较小脑、脑干性共济失调症状轻,一般患者均可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动作。现代医学认为,小脑、脑干、大脑损害均可发生共济失调,但小脑-脑干对随意运动的平衡和协调作用更为重要,小脑与脑干组织结构相连接,而这两个部位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更甚,恢复更缓慢[4]。
综上,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对患者预后存在确切的不良影响,尤其应针对小脑和脑干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积极干预,加强康复指导、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顾英, 苗树川. 单侧丘脑梗死致双侧共济失调1例[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9): 981-983.
[2] 张学艳, 樊峰萍, 刘福兴, 等. ABCD2评分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用于预测眩晕患者脑梗死的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19): 2065-2067, 2076.
[3] 李强, 林茵, 唐学梅, 等. 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一例[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5(7): 369-371.
[4] 耿俊山. 丘脑梗死致共济失调性偏瘫综合征的头部MRI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 27(3): 766-767., http://www.100md.com(李真 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