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 2020年第5期
编号:1473766
调气调水法辩证治疗眩晕方剂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26日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
痰饮,五苓散,水液,1痰饮致眩,2肝风致眩,3因虚致眩,4因瘀致眩,5典型病例分析,6讨论
     张世葳

    (登封市中医院,河南 登封 452470)

    眩晕是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后循环缺血、高血压病、脑肿瘤等均可以“眩晕”为主症就诊;其它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贫血、糖尿病、耳石症等也可有眩晕为主症者[1]。后循环缺血常以眩晕为临床首发症状,约占患者的60%左右,常见于中老年人[2]。对于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各有论述。

    1 痰饮致眩

    张仲景首先提出因痰致眩的学说,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阐述了痰饮上犯脑络,蒙蔽清窍;或痰饮中阻,气机逆乱,血脉运行不畅,以致眩晕发作的病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痰挟虚火上冲头目,邪正相煽,故而忽然眼黑生花,所谓无痰不作眩也”。并指出“痰饮”亦为眩晕的主要病理因素,眩晕的治疗可从治疗“痰饮”着手[3]。汉代张仲景详细论述了痰饮病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4]”。五苓散实则泽泻汤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合方。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佐以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且可以祛表邪。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5]。

    2 肝风致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五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金元后医家对其解释多为肢体动摇不定和头目眩晕的病证,大都属于肝的病变。肝藏血,开窍于目,主身之筋膜,若肝有病变,木失滋养,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6]。又肝的疏泄与气机的调畅关系密切,水液的输布、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