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 2014年第1期
编号:809410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3日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
植入术,球囊,导管,1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和历史回顾,2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3介入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变迁,4介入治疗新技术与展望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上海 20003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据美国心脏疾病和脑卒中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每6例死亡中即有1例冠心病患者,全年冠心病死亡超过40万例,而新发冠心病则达78.5万例[1];而中国这一比例可能更高,据估计中国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3亿,其中仅心肌梗死患者即有200万[2]。因此,研究这一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ss Graft, CABG)和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三架“马车”,其中又以介入治疗发展最为迅速,成为缓解心绞痛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重要治疗手段。

    1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和历史回顾

    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研究最早始于1963年,Charles Dotter医生发现造影导管随导引导丝通过髂动脉狭窄处时,血管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至1964年,他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外周动脉成形术,并于1969年进行了外周血管植入支架的实验研究。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始于1958年,当年10月30日,美国Cleveland医学中心的儿科心脏病医师Mason Sones在对1例患者行主动脉造影时,无意将造影导管送入右冠脉口并完成右冠脉显影,致使患者发生心室颤动,但咳嗽后心室颤动终止而患者安然无恙,Sones医师从这个偶然事件中推测冠状动脉可以接受少量造影剂并显影。此后经Judkins和Amplantz等医师的进一步研究改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逐渐开展,并成为冠心病诊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76年,德国Anreas Gruentzig医师应用外周血管球囊导管开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动物研究。1977年9月15日,Gruentzig医师利用自制的双腔球囊导管在瑞士苏黎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这成为冠状动脉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从此,开拓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被医学界誉为“心脏病学的一场革命”。此后不久,Gruentzig又在法国法兰克福成功地开展第2例PTCA术,并于1978年在苏黎世举办了世界上第1次手术现场示教课程,以电视现场转播的方式介绍和推广PTCA技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7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