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异质性耐药研究
结核病,1材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王 鸿,徐 鹏,陈 玲,曹志敏,袁 阳(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呼吸二科,贵州 遵义 563099;2.遵义医科大学 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99)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随着耐药结核病的出现,全球结核病疫情日益严峻。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估算,2017年全球约有1 000万新发结核病病例,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病例约46万[1]。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是重要的抗结核治疗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敏感及耐多药结核病,与其它抗结核药物联用可显著缩短抗结核病化疗疗程。PZA需在酸性条件下,由结核分枝杆菌pncA基因编码的吡嗪酰胺酶(PZase),转化为吡嗪酸(Pyrazinoic acid,POA),才能发挥杀菌活性。pncA突变导致的PZase活性降低或丧失,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PZA耐药的主要机制[2]。通过pncA基因测序,检测PZA耐药性的方法,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超过90%[3-6]。虽然传统培养为基础的表型药物敏感试验(Drug sensitivity test,DST)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金标准,但PZA表型药物敏感试验需要的酸性培养条件,本身会抑制细菌生长,另外影响pH变化的诸多因素(如接种量等),均可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7-8]。因此,许多研究特别是PZA耐药率的调查都采用检测pncA突变的分子药物敏感试验[9-10]。
了解药物的耐药情况,对于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结核病治疗方案、增加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尤为重要。近年来,异质性耐药现象,由于常被误诊为敏感导致治疗失败,逐渐被学界重视,该现象是敏感株与耐药株共存产生的部分菌株敏感部分菌株耐药的现象[11-12],因此,通过检测是否同时存在敏感和耐药基因型即可进行判断。由于多重感染造成的异质性耐药往往是当地结核病严重传播的表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