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早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狭窄的相关因素
胃镜,瘢痕,食管癌,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蒋潇洒,邹百仓,杨 倩,马博文,魏重操,肖彩兰,王进海,秦 斌(1.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4; 2.西安高新医院 心血管内一科,陕西 西安 710004)
世界癌症数据统计[1],2018年全球范围内新增食管癌患者57.2 万例,死亡 50.9 万例。我国作为食管癌高发地带,全球同期新发和死亡食管癌病例的近半数在我国。据相关报道显示,食管癌总的五年生存率约为20.9%[2],中晚期仅为10%左右[3],而食管早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4],可见对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极大的改善预后情况。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目前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但由于食管管腔狭小、管壁较薄,术后狭窄的发生率较高[5]。而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反应、粘膜层原有的纤维细胞和化学因子的变化以及病变的深度和范围有关[6]。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接受ESD手术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基础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与术后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纳入标准:按照《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内镜诊治共识》[7]相关标准确诊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排除ESD禁忌症,超声内镜及放大胃镜均提示病变未侵及粘膜下层中1/3及更深的层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