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规管,耳石,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丁 丹(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贵州 遵义 56309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为“耳石症”,属于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疾病[1]。BPPV是特定头位诱发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2-3]。BPPV的眩晕虽为一过性,但多反复发作。BPPV的发病率在10~64/10万,在所有周围眩晕性疾病中占36.5%[4]。BPPV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耳石脱落是目前主流观点,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前庭椭圆囊的耳石脱落,引发眩晕。手法复位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通过手法改变头位帮助耳石复位回到前庭,是物理治疗方法[5]。但临床观察经手法复位后,患者仍会残存不同程度头晕、漂浮感、不平衡感及头闷等不适感,且BPPV复发率高,多次反复的复位治疗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一定不良影响[6]。对于恐惧手法复位的患者也可采用药物治疗,改善内耳循环。为提升BPPV的疗效及控制复发,神经科及耳科领域提出耳石手法复位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法,可作为BPPV治疗新选择[7]。甲磺酸倍他司汀属于抗组胺药,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效果,是治疗耳鸣及眩晕的常用药物。本研究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以探讨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7例BPPV患者,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