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机制中铁死亡关键基因
脂质,氧化应激,1材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姚 松,梁 鹏,涂清鲜,姜黔峰(1.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心内科,贵州 遵义 563000;2.遵义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学院,贵州 遵义 563099;3.贵州航天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急性心肌梗死目前仍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发病人数约有700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供血不足诱发心肌缺血缺氧继而心肌坏死,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者心力衰竭等,可危及生命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经济负担[2]。尽管急性心肌梗死在诊断手段与治疗途径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其确切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近年来,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已证实与心血管疾病相关[3],铁死亡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然而急性心肌梗死的铁死亡机制尚未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铁水平升高,铁过载可以促进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等病理过程的发生,脂质过氧化及铁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期的重要特征[4],心肌细胞铁死亡介导的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为心肌梗死的重要病理特点[5]。有研究发现,铁蛋白缺失的小鼠心肌细胞内心脏铁含量下降,氧化应激升高,铁调节基因SLC7A11的过表达可以阻断铁死亡,减少心肌细胞损伤[6]。铁死亡抑制剂通过减少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对受损心肌起保护作用,证明了铁死亡对心肌的显著影响。铁死亡相关基因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生物标志物或者治疗靶点,然而,仍有许多铁死亡基因尚未被发现,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铁死亡相关基因。
随着生物数据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通量测序平台及研究方法的产生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生物信息学已迈入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已经在公共数据库平台上发布,整合这些数据库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分子机制。目前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铁死亡基因机制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筛选,然后将这些DEG与Ferroptosis数据集相交以获得铁死亡差异基因(FerroptosisDEG)。另外,为明确关键生物标志物,从分子水平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对可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挥主要功能的重要miRNA进行了研究。筛选急性心肌梗死后铁死亡基因,为临床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66360的基因表达数据,最终纳入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0例正常人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6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