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09.09.24
编号:10326
常见急症的药物治疗(一)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24日 医药卫生报 2009.09.24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因较大的血管破裂丢失大量血液引起循环血量锐减所致的休克。常见病因有严重创伤、骨折、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大咯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是需要立即抢救的急症,抢救的重点是补充血容量和止血。

    补充血容量的原则

    一、“需要多少、补充多少”。补充血容量不单纯指补充失去的血量或恢复休克发生前的正常血容量。由于毛细血管床扩大、大量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脏血液瘀滞等原因,以致维持循环功能所需要的血容量常大大超过正常血容量。

    二、治疗时先输含钠晶体液,再酌情输胶体液或全血(先晶后胶)。因为休克时补液不仅是补充循环血容量,更重要的是改善微循环、改善血凝高凝状态,使血液稀释,增加各主要脏器的灌注。而先输含钠晶体液可达到此目的。

    三、输液速度:原则上先快后慢。快速输液的目的是早期组织灌注得到恢复,以利于休克的纠正。有人主张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好在2小时内得到纠正,根据血压回升情况,逐渐调整输液速度。

    四、确保输液的途径通畅。静脉切开和穿刺可同时时进行,必要时行深静脉置管。

    常用输液种类

    一、晶体液。常用的有等渗盐水、林格液等。先输晶体液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但晶体液不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血管内维持血容量,输入过多有可能导致肺水肿,故补充适量的晶体液后就应补充丧失的血液、血浆等。

    二、葡萄糖溶液。需要输入液体而限制盐入量时,可给予5%葡萄糖液。

    三、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4万左右)可增加血容量,同时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但在血管内停留时间短,24小时内输入超过1000毫升,可能发生出血倾向。中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7万左右),在体内不易分解,自尿中排出较慢,故可起到良好的提高胶体渗透压的作用,且维持时间较长,在24小时左右。

    四、血浆与血浆代用品。使用血浆与血浆代用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胶体渗透压,将组织间液收回血管,使循环血量增加1~2倍,常用有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等。

    五、全血。全血有携氧能力,对改善贫血、组织供氧有重要意义。

    六、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例。一般情况下,治疗休克,晶体液(林格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液)与胶体液(包括右旋糖酐、血浆及其代用品、白蛋白)的比例以3:1为合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