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10.01.12
编号:4353
营养与临床治疗的有机结合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2日 医药卫生报 2010.01.12
     临床营养支持与代谢研究在近50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被誉为20世纪最后1/4世纪医学上的一大进展。这一领域从基础理论、输注方法与制剂等都在不断进步,各国、各系统、各类疾病指南和共识在不断修订、更改,以求能获得合理效果。营养支持途径“金标准”也发生了几个阶段的改变。

    营养支持已迈向营养治疗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对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提出的口号是:“当病人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静脉营养。”其后,80年代,因腔静脉置管的并发症较多,口号随之改变为“当病人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周围静脉营养”。80年代后期,对肠功能的认识有了转折性的改变,认识到它具有屏障功能以及它对人体的重要性,还认识到肠内营养对维护肠黏膜的生长和增殖都具有特殊性。因此,选择营养支持的口号变为“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应用时,应用它”。当前,则是“全营养支持,肠内首选,肠内肠外联合应用”。

    对营养支持的目的与评估的指标,也由“维持氮平衡,保持瘦肉体”变为“维护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 百拇医药
    临床营养目的变为代谢支持

    由于认识到机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代谢特点,临床营养改为以“代谢支持”为目的,即营养供给量以不增加机体的代谢负担为前提。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腔静脉置管导致较多并发症,营养支持途径改为周围静脉营养,各种营养成分及其比例对机体的影响与营养制剂的改进同样引起人们的注意,产生了高能量的20%~30%脂肪乳剂,还有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降低热量的输入量等技术。

    1988年在小肠移植成功前,营养支持改变了以往肠道功能障碍无法补充营养的困难。为了改善临床营养支持的效果,人们对营养的作用与病人疾病状态的代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有效改变了危重病人的预后。

    肠内营养有助维护肠功能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烧伤病人有肠源性感染,从而发现肠黏膜具有屏障功能,细菌可以易位,促进了对肠内功能的认识。
, 百拇医药
    肠内营养的优点是,营养因子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能自控营养的吸收,营养素较全面,促进肠蠕动,增进门静脉系统的血流,促进释放胃肠道激素,改进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维护胃肠组织的结构、功能。

    通过一系列研究证实,肠黏膜细胞具有需直接与食糜接触才能促进增殖、生长的生理特性。肠外营养不具有这一作用。因此,肠外与肠内两者相比较,特别是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角度出发,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已逐渐融入临床治疗

    肠外和肠内联合营养支持,不仅能为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减轻单纯肠内营养给肠道带来的高负荷,避免肠道对肠内营养的不耐受而出现消化道并发症,而且还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和内脏血液灌注,降低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当前临床营养支持的途径应是“全营养支持,肠内首选,肠内肠外联合应用”。

    当前还强调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要根据疾病、体质、病程、器官功能、代谢期、目的性和输注途径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是,营养治疗的普遍原则(指南、共识)与具体病人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

    总之,近50年来,临床营养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它不仅是改善营养状况的一项措施,而且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健康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