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17.08.29
编号:8370
健脾养血治耳瘘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29日 医药卫生报 2017.08.29
     健脾养血治耳瘘

    濮阳市中医院 赵彦秋

    病例:患者张某,24岁,禀赋不足,生即耳前患瘘,然无病苦之感觉,一次感冒后,瘘疾始发溢脓,脓出稀白,时多时少。曾在当地医院用抗生素等药治疗,并先后手术切开排脓数次,迄今未愈。

    诊见:患者纳呆食少,时而便溏,四肢倦怠,面色萎黄,体瘦面弱。

    检查:左耳门前上方有一瘘管,肿势不严重,管口色黑微硬,挤压之自管内流出稀薄脓液,微臭,无痛,舌淡,苔白,脉缓弱。

    诊断:耳前瘘管。

    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邪毒困结。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散结,祛腐排脓。

    方药:八珍汤加减。生黄芪20克,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当归、白芍各12克,川芎、浙贝母、双花、蒲公英各10克,制乳香、没药、穿山甲、皂刺、甘草各6克。

    复诊:服药10剂。瘘管变浅缩小,脓液变稠,体力增加。药中病所,守方不变。

    三诊:继服10剂,瘘管消失,管口愈合,其处肌肤柔软。患者饮食渐增,体质增强。为巩固善后,嘱咐其服十全大补丸,每日1次,连服一两个月。后来随访年余,疾病未发。

    按:耳前瘘管多系先天为患。其证可隐而不发,或数发不已。本案患者乃因年幼感冒后,气血虚弱,邪毒留结而引发,故虽历用抗菌消炎药攻伐及数施切口排脓之术而不愈。究其因乃治标不治本,脾胃之虚未复也。非培脾土,扶气血而不能起矣。故治以四君辈健脾益气以固本,四物养血活血以助正;辅以穿山甲、皂刺、浙贝母、乳没散结排脓,祛腐生肌;双花、蒲公英清解余毒。诸药合用能使脾土盛而气血壮,血肉以生,腐败自离,而胶痼之疾瘥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