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17.12.05
编号:8504
温阳、补阳、通阳同中有异(上)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5日 医药卫生报 2017.12.05
     河南中医药大学 朱 光

    温阳、补阳与通阳是治疗阳气相关病变的常用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因对其内涵或相应方药的性能认识不清,时常可见对这些治法的误用或乱用,造成理、法、方、药的不一致。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对这些方法加以辨析厘正。

    温 阳

    温阳即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扶助阳气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方法。寒证的成因无外乎“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阳虚则外寒”(《素问·调经论》),其基本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与“疗寒以热药”(《神农本草经》)。

    寒证有表里虚实之分。表寒者每由外寒所致,可表现为寒邪袭表,如太阳伤寒、风寒感冒等病证,此当辛温解表,药用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方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等;或寒入经脉,如寒痹等,此治当温经散寒,药选桂枝、细辛、川乌、草乌、羌活等,方用当归四逆汤、乌头汤等。里寒则有实有虚,实者多由寒邪入中,如寒邪客胃之胃痛、阴寒凝滞之胸痹、寒邪内阻或寒滞肝脉之腹痛等,治疗均宜温阳散寒,药选桂枝、细辛、干姜、高良姜、吴茱萸、乌药、香附、茴香等,方用良附丸、理中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暖肝煎、天台乌药散等;虚者则因于阳气不足,治当温补,方法参见“补阳”。
, http://www.100md.com
    补 阳

    补阳即运用甘温或咸温或辛热之方药,补益阳气以治疗阳虚证的一种方法,属“虚者补之”的范畴。阳虚,即阳气不足(可理解为量的减少或水平低下),常由禀赋不足,或久病耗损而形成,往往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功能减退的状态。西医学的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降低等每可见到这种情况。因肾阳为一身诸阳之本,脏腑阳气皆生发于此,因而补阳往往着眼于温补肾阳。

    阳虚因涉及脏腑不同而表现有别,如心阳虚可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肺阳虚可见咳喘无力,自汗怕风,易感冒等;脾阳虚可见脘腹胀满且午后明显,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等;肾阳虚可见腰膝酸痛,尿清便溏,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弱等。但其共有的且具特异性的表现是在气虚(神疲乏力)的基础上,复加程度不同的畏寒肢冷及病情遇寒易发作或加重。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阳虚作为病理基础还可出现以下变证:导致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推运无力可致血瘀,温化无力可致痰饮、水停等,并可再进一步衍生其他病变,如水饮凌心射肺可见悸、喘、肿、冷、绀等,痰饮中阻可见呕吐或眩晕等。若大汗耗伤心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可发为奔豚之病,临证可见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因虚致热,临证可见发热(多为低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等,此因脾肾阳虚、火不归原所致;或可见两颧淡红如妆,游移不定,足胫逆冷,脉浮大或微细欲绝,此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而致,为真寒假热之戴阳证。亡阳致脱,阳气耗甚,失摄而脱,临证可见冷汗淋漓,呼吸微弱,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此为亡阳的危重证候。

    治疗阳虚当用温补,具体用药要点是:用温热药,如附子、肉桂、炮姜以扶助阳气,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等以改变阳虚的基础,如黄芪建中汤;补阳还五汤等。温补肾阳是提升阳气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常用药物有鹿茸、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锁阳、肉苁蓉、补骨脂等,方用四神丸、菟丝子丸等。当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亡阳欲脱之征象时,治当回阳救逆,急用温补,如四逆汤、参附汤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因深知阴阳互根的原理,张景岳才提出如此真知灼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