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18.10.30
编号:17661
走进患者的内心深处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30日 医药卫生报 2018.10.30
     走进患者的内心深处

    ——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副主任医师杨勇超

    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8月23日上午12时25分,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医生杨勇超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一条心得体会。据悉,在郑州市首届“中国医师节”纪念活动中,他被评为郑州市公共卫生岗位标兵。

    近日,记者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此时恰逢一场细雨洗去了人们心中的燥热。笔者穿过门诊楼,来到杨勇超办公室内,只见他的桌上摆放着一本《健康管理技术手册丛书》。杨勇超看到记者,热情地上前问候,言谈之间表现出成熟稳重的气息。

    医生与患者

    “目前,我主要负责医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范围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慈善救助;二是心理卫生疾病知识的健康宣讲;三是社区康复。”杨勇超说。社区康复实际上是心理疾病诊疗观念的转变,最终目标是让精神病患者转变为心理康复人员,从而服务社会,体现生命价值。
, http://www.100md.com
    杨勇超说,有一次去西安出差,在路上被一位曾经治愈的患者认了出来,并邀请他去家中做客。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让他深深体会到每一位通过治疗得到康复的患者,内心对医生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我到底要不要和他们交往?”“主动谈话是一种歧视,还是不打招呼是一种歧视?”工作中,由于精神科医生职业的特殊性,杨勇超会经常思考与患者接触和交谈中的细节问题。最终他认为,这两种交流方式都是一种尊重。他发现在公众场合与患者之间进行非语音交流(比如一个微笑),患者更易于接受。

    走进患者的内心深处

    杨勇超说,作为心理医生,必须要了解患者的内心。

    小欣是一个15岁的女孩,在准备考高中的那段时间里,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让她出现了心理问题。她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被子蒙住头不停地哭泣。小欣的父母在家里说话和走路都小心翼翼地,害怕哪里做得不对又刺激到她。
, 百拇医药
    后来,小欣的父亲经人介绍找到杨勇超,在简单介绍了小欣的情况后,杨勇超决定去小欣家做心理治疗。

    他来到小欣家中,在小欣父母的帮助下走进小欣的卧室。“我想来帮助你。”很长时间的沉默和观察后,杨勇超诚恳地说道。

    当时,小欣躺在床上,听到杨勇超的话后,瞬间泪流满面,并说出了她为什么不想去上学的原因:“爸爸妈妈只会要求我考一个重点高中,一点儿也不关心我内心的感受!”

    杨勇超说,经过十几次沟通之后,小欣的父母也认识到自身问题:由于和孩子交流方式不当等原因,导致小欣对事情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发现问题之后,杨勇超也参加到小欣的教育和交流中,帮助小欣分析问题、化解家庭矛盾。

    后来,小欣的父母经过反思,改变了原先的教育模式。小欣的心结被顺利解开,重返学校并参加了高考。
, http://www.100md.com
    复原与再复原

    谈到社区康复,杨勇超感触颇深。

    “判断精神病患者是否康复,主要看他能否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杨勇超说。在门诊中,他经常发现患者有这样的疑问:“我的病会不会治好?”

    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有病耻感,很多被治愈的患者为了保护隐私也不便做过多宣传,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精神疾病可以被治愈的信息。这促使他转变了精神科疾病的诊疗观念,经常思考:何同时给更多患者做治疗?如何从治病到防病?社区康复理念便由此而产生。

    据悉,目前郑州已经成功开设了4个心语驿站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试点,获得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