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19.01.22
编号:22002
汴梁和临安的药业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22日 医药卫生报 2019.01.22
     汴梁和临安的药业

    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传世珍宝。他运用写实手法,向我们再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几处药铺,有的供应“刘家上色沉檀香”,有的专售“法制应症煎剂”,生意十分兴隆,从中可以看出宋代药业的兴盛。

    据专门记述开封民俗趣事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那时开封城里有一条“马行街”,在这条“南北几十里”的大街两旁,竟然全是药铺,可以说是药店一条街了。因为药铺聚集,要想在这里站住脚,并能扩大生意,就得有些特色。这里有专卖各种丸药的“百种丸药铺”,有专门经销独家产品的“潘家黄芪丸”药铺和“曹家独胜丸”药铺;有的以专科药为特长,如“李记小儿药铺”“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铺”“住家产科兼卖妇产科药物”的药铺,以及专门经营外伤科药物的“石鱼儿班防御”和“大骨传药铺”等。这些药铺的命名都十分通俗,经营特点从药铺名称中即可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当时开封的百姓购药十分方便。

    南宋迁都杭州后,将药业的繁华也带到江南。记述临安(即杭州)民间风情的《梦粱录》就介绍了许多当时杭州药店的情况。杭州的药业不仅继承了开封药铺重视特色的传统,在经营方法上还有新的发展。在杭州大庙的前面,就有一家“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主要是经营小儿科常用药的。这位陈妈妈颇通经营之道,她在卖儿科药的同时,兼卖孩子爱玩的泥面具,因为家长疼爱生病的孩子,总是想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在买药时少不了顺便买上几个泥面具带回去。这样既用药物治疗孩子的病,又用造型各异的泥面具让孩子露出笑脸,精神的欢愉更有利于病证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南宋杭州的药店,在命名上更下功夫,一改用人名为药铺取名的做法。有一家药铺取名“双葫芦眼药铺”,不仅使用了中医悬壶行医卖药的典故,说明了该药店卖药兼诊病的业务范围,同时又用双葫芦象征人的双眼,可谓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除药铺集中的药市街外,杭州城还有分布于大街小巷的药店,百姓购药十分便利。即使到了元朝,这种药店的格局依然存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游到杭州时,面对街上形形色色的药铺,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谈到了许多关于中医药的事情,将中医药的知识传播至西方。

    (苏州 倪世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