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雷丰的隐逸生涯
晚清名医雷丰的隐逸生涯
□安济生
雷丰,字松存,号少逸,晚年自号侣菊布衣,清代著名医家,在时令病的治疗上颇有建树,且擅长针灸,在浙闽赣苏等地行医,擅长诗、书、画、丝竹。雷丰所著的《灸法秘传》《时病论》流传至今。
雷丰的父亲雷焕然,字逸仙,清道光时期的人。时人谓“逸仙本闽浦布衣”,闽浦即福建浦城县,雷焕然本是福建省建宁府浦城县的一介平民。有一年,雷焕然来到繁华的衢州城谋生。按照雷丰的说法,雷焕然在衢州先是读书,其后才改学医,学成之后便去龙游县行医。雷焕然是一位灵秀的文士,曾在自家门上写一副对联:“锥地堪容膝,壶天可养心”,此对工整而意切。他生性洒脱,工古今体诗,不轻易示人。今留有几首诗,可见其文学涵养。《自遣》诗“僦屋大如斗,门前栽五柳。勉强学陶公,读书兼饮酒。”行文淡雅平和,表达了以陶渊明为人生榜样的心志。雷焕然师从程芝田学医,学满之后,携家前往龙游县居住行医,直到太平军北征,在动乱颠沛中去世。雷焕然晚年编有《医博》40卷、《养鹤山房诗稿》8卷、《养鹤山房杂记》若干卷,以上均散失。百余条医案由雷丰编入自著《时病论》中,诗见存3首。
民国《衢县志》本传记载,雷丰“其父逸仙自闽浦来衢,即悬壶于市。丰幼承父训,天资聪颖,诗书画皆擅长,时有三绝之誉。以医道盛行于时,研究医理益精,有《时病论》及《医家四要》之作,盖所以教其及门江、程二生也。”雷丰自幼继承了父亲的职业和爱好,随其习医,也爱好诗书画,文人气十足,雅号闲章展示于《时病论》每一卷的卷端。继承父业,在龙游行医10余年,遇太平军的进攻,父子再回到衢州府城避难。从《时病论》“临证治案”部分能得到他四处行医的消息,他行医的地理范围是江浙闽赣徽,最北达到江宁府城(金陵)。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之乱,衢州士绅程大廉的父亲创办同善局,周济难民,雷丰积极参与这项善举。雷丰擅长诗词书画,据说“尤工写竹”“书画擅绝一时,惟诗终秘不示人,即或叩之,则笑而逊谢,盖有父风也。殁后,搜得题画诗数十绝。”今有10首题画诗存世,被收入《西安怀旧录》。《时病论》每卷卷首有闲章,印文体现了雷丰多方面的志趣。
医生为人诊断治病,自然涉及社会各阶层,交往极广,如果是药到病除的名医,就会受到达官贵人的垂青、敬重。雷丰就是这样的名医,受到本地最高官员衢州知府刘国光的敬重。刘国光佩服雷丰的医术,自己也研究过医方医学,为雷丰每一部医著作序,又出资刊刻雷丰编著的《灸法秘传》,极力赞助其流传。雷丰虽自称“布衣”,但他的父辈、师友、子女、徒弟,即使以行医为生,也都是灵秀的文人,具有高雅的人生趣味;从其医著及其自撰序言来看,还是严谨的有医德的学者。雷丰的晚辈朋友郑永禧作了一组《怀昔人诗》,其中写雷丰的一首,把雷丰划入历史人物的“隐逸”类,没有突出其医术,认为他是“隐于青囊”,可见雷丰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文人的一面。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百拇医药
□安济生
雷丰,字松存,号少逸,晚年自号侣菊布衣,清代著名医家,在时令病的治疗上颇有建树,且擅长针灸,在浙闽赣苏等地行医,擅长诗、书、画、丝竹。雷丰所著的《灸法秘传》《时病论》流传至今。
雷丰的父亲雷焕然,字逸仙,清道光时期的人。时人谓“逸仙本闽浦布衣”,闽浦即福建浦城县,雷焕然本是福建省建宁府浦城县的一介平民。有一年,雷焕然来到繁华的衢州城谋生。按照雷丰的说法,雷焕然在衢州先是读书,其后才改学医,学成之后便去龙游县行医。雷焕然是一位灵秀的文士,曾在自家门上写一副对联:“锥地堪容膝,壶天可养心”,此对工整而意切。他生性洒脱,工古今体诗,不轻易示人。今留有几首诗,可见其文学涵养。《自遣》诗“僦屋大如斗,门前栽五柳。勉强学陶公,读书兼饮酒。”行文淡雅平和,表达了以陶渊明为人生榜样的心志。雷焕然师从程芝田学医,学满之后,携家前往龙游县居住行医,直到太平军北征,在动乱颠沛中去世。雷焕然晚年编有《医博》40卷、《养鹤山房诗稿》8卷、《养鹤山房杂记》若干卷,以上均散失。百余条医案由雷丰编入自著《时病论》中,诗见存3首。
民国《衢县志》本传记载,雷丰“其父逸仙自闽浦来衢,即悬壶于市。丰幼承父训,天资聪颖,诗书画皆擅长,时有三绝之誉。以医道盛行于时,研究医理益精,有《时病论》及《医家四要》之作,盖所以教其及门江、程二生也。”雷丰自幼继承了父亲的职业和爱好,随其习医,也爱好诗书画,文人气十足,雅号闲章展示于《时病论》每一卷的卷端。继承父业,在龙游行医10余年,遇太平军的进攻,父子再回到衢州府城避难。从《时病论》“临证治案”部分能得到他四处行医的消息,他行医的地理范围是江浙闽赣徽,最北达到江宁府城(金陵)。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之乱,衢州士绅程大廉的父亲创办同善局,周济难民,雷丰积极参与这项善举。雷丰擅长诗词书画,据说“尤工写竹”“书画擅绝一时,惟诗终秘不示人,即或叩之,则笑而逊谢,盖有父风也。殁后,搜得题画诗数十绝。”今有10首题画诗存世,被收入《西安怀旧录》。《时病论》每卷卷首有闲章,印文体现了雷丰多方面的志趣。
医生为人诊断治病,自然涉及社会各阶层,交往极广,如果是药到病除的名医,就会受到达官贵人的垂青、敬重。雷丰就是这样的名医,受到本地最高官员衢州知府刘国光的敬重。刘国光佩服雷丰的医术,自己也研究过医方医学,为雷丰每一部医著作序,又出资刊刻雷丰编著的《灸法秘传》,极力赞助其流传。雷丰虽自称“布衣”,但他的父辈、师友、子女、徒弟,即使以行医为生,也都是灵秀的文人,具有高雅的人生趣味;从其医著及其自撰序言来看,还是严谨的有医德的学者。雷丰的晚辈朋友郑永禧作了一组《怀昔人诗》,其中写雷丰的一首,把雷丰划入历史人物的“隐逸”类,没有突出其医术,认为他是“隐于青囊”,可见雷丰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文人的一面。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百拇医药